西夏(公元1038~1227年),又称大夏国、大白高国等;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鼎盛时疆域规模曾达到115万平方公里,因位于宋朝西北方,史称“西夏”。西夏自1038年建立,传十代皇帝,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是当代西夏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今天就让我们在他的介绍中,了解神秘西夏的迷人故事。
西夏的崛起之路
西夏,公元11~13世纪由党项人建立。党项人作为西夏的主体统治民族,7世纪之前曾活动于中国青海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的广袤草原和山地间。
杜建录教授在其研究中指出:“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隋唐时期迫于吐蕃压力逐渐内迁,这一迁徙过程持续了数百年,后来在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逐渐定居下来。”唐朝末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协助朝廷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氏,统辖夏(今陕西横山)、银(今陕西米脂)、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静(今陕北一带)五州之地。
北宋初年,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入朝献地,引发其族弟李继迁的强烈反对。“李继迁是西夏实际的奠基者,他联络党项豪族起兵抗宋,经过15年斗争,最终,宋朝授其为夏州节度使。”杜建录介绍说,随后,李继迁向西扩张,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经过他和儿子李德明两代人的努力,党项政权逐渐控制了河西走廊。
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南郊筑坛祭天,正式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杜建录强调:“元昊建国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民族特色的措施,如创制西夏文、推行秃发令、改姓嵬名氏等,但其政治制度核心仍是仿照中原王朝。”西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包括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机构,基本模仿北宋制度。
多元一体的文明
西夏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杜建录指出:“西夏虽然表面上强调自己特色,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儒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在重要地区设郡、府。军事上,西夏建立了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组成的武装力量,其中重甲骑兵“铁鹞子”有着强大的战斗力。
在教育文化方面,西夏呈现出“蕃汉并重”的特点。“西夏大兴儒学教育,先后建立蕃学、汉学、小学、太学等教育机构,教材是将儒家经典翻译成西夏文。”杜建录说,1146年,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尊孔为帝的先河。同时,西夏还确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文化在西夏的传播。
西夏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上。杜建录教授解释说:“西夏文是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的,
它借鉴了汉字的形体和造字方法。”这种文字在西夏境内广泛使用,不仅用于官方文书,还翻译了大量汉文典籍和佛经。在宗教方面,西夏以佛教为国教,杜建录指出:“西夏用了50余年时间翻译出3579卷西夏文《大藏经》,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译经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西夏的盛世与衰落
1048年,西夏发生宫廷政变,开国皇帝元昊被太子宁令哥刺杀,权臣没藏讹庞立年仅周岁的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对此,杜建录分析说,从谅祚开始,西夏进入了长达三代的外戚专权时期,表现为“蕃礼”与“汉礼”之争,实质是皇权与后权的斗争。这种斗争直到崇宗乾顺时期才告一段落,汉文化最终取得优势地位。
1139年,夏仁宗李仁孝即位时,西夏周边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杜建录指出:“当时宋朝已南迁,辽朝灭亡,金、宋形成对峙局面,西夏获得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仁宗在位期间,西夏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但也埋下了衰落的种子。法律保护土地买卖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激化社会矛盾,为西夏晚期危机埋下伏笔。”
13世纪初,蒙古崛起成为西夏的致命威胁。从1205年到1227年,蒙古先后六次进攻西夏,使其最终灭亡。西夏灭亡后,“部分西夏遗民迁徙至甘孜地区,建立了西吴,这一政权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年间,如果将这段历史计算在内,党项政权实际上存在了近800年。”杜建录说。
历史地位与文化遗产
西夏灭亡后,后朝并没有为其修专史,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近代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才重新引起学界关注。杜建录作为当代西夏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主持整理了《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等重要文献,为西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指出:“西夏虽然被官修正史忽略,但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贡献不容忽视。”
政治上,西夏“以儒治国”,完成了游牧部落向封建国家的转变;经济上“耕牧传国”,开发了河套地区灌溉农业;科技上,西夏的活字印本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文化上,西夏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比《西游记》早了300年。杜建录总结道:“经过西夏近200年的发展,党项社会全面封建化,经济一体化,思想儒家化,使西北地区和祖国内地成为紧密的整体,为元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光已经远去,但正如杜建录教授所言:“西夏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夏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更是为了理解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强大生命力。”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