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T5

历程篇 回首峥嵘岁月 2025年07月12日  陈玲

掠过历史的尘埃,西夏陵历经千年沧桑,以别样的风姿出现在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当大会主席说出“中国、宁夏、西夏陵”这些词汇时,这份属于宁夏的荣耀、属于中华民族的荣耀,让全场瞬间沸腾了起来。为了这份荣耀,西夏陵走过了十五载春秋。

今天,当我们再次仰望这一天赐瑰宝时,那些曾经走过的日子,在岁月洗礼中变得格外动人。我们试图用单薄的笔端,记录申遗路上那些沉甸甸的记忆,只为存续文脉,昭示来者。

从考古开始揭开神秘面纱

西夏陵第一次被世人所知,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飞越贺兰山时拍下的一幅照片。当时,他被贺兰山下这些圆锥形的巨冢震撼,随手就拍摄这些“奇怪”的建筑,并收录在他的《中国飞行》一书中,这也是迄今为止西夏陵最早的影像资料。

这些神秘的巨冢是谁建的?为何而建?却不得而知。

40年后,宁夏考古人员钟侃和同事走近这些巨冢,在一些神秘文字的残碑中探寻这些神秘建筑的蛛丝马迹,最终确认这处规模庞大的古墓群就是西夏皇家陵园——西夏陵。

西夏陵保护的研究工作也自此拉开了序幕。

自这之后的近50年里,一批又一批考古学者踏上这片被荒草遮掩的陵园。隐匿了千年的西夏文明,以似曾相识的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考古人员的调查、测绘与发掘下,庞大的陵墓遗址群被世人所知,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有力见证。

1986年11月12日,银川市西夏陵旅游管理所正式成立,负责兼管陵区文物遗址的日常维护工作。1997年1月9日,银川市正式批准同意成立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和银川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从1988年荣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更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编制《西夏陵保护规划》、成功申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遗产,无数专家学者在这片荒滩之上探寻西夏文明,保护这份天赐瑰宝,他们给自己起了个肃穆的名字:守陵人。

王昌丰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管理处较早的文物管理科科长,王昌丰长期从事西夏陵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展示利用,是最早一批参与陵区墓葬数量调查、文物发掘和规划编制工作的学者。

回忆当年的考古往事,王昌丰眼里闪着光,“那时候这里除了陵墓,啥都没有,光秃秃一片。管理处没有食堂,我们就搭伙煮挂面,带点辣酱一拌就混饱了肚子。一间大职工宿舍。十几个上下铺就能住下20多个员工,回市区员工们要抽签才能坐上管理处里唯一的面包车。”

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每每在残破的碑文瓦片中抽丝剥茧,破译神秘西夏的密码时,所有的艰难都在瞬间化作香甜的风,在贺兰山下久久回荡。

自考古工作开展至今,西夏陵发掘出了众多文物古迹遗存,包括瓦当、滴水、鸱吻、残碑石刻、力士碑座、陶瓷制品、泥塑、钱币等。王昌丰说:“从西夏陵的出土文物、建筑特点可以看出,西夏陵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点、融汇体,体现了该地区多元文化共生互融的历史状况,为中国历史上党项人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申遗启动 出线国际圈

申遗之路漫漫,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与奋斗,才走到了今天的荣光。

早在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文物局就对全国首批35处大遗址投巨资重点保护。这些大遗址都是在中华文明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遗址。王昌丰说:“大遗址中的不少文化考古遗址,均已被列为世界遗产或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陵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探索保护,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认可和重视。

2011年7月5日,贺兰山的天瓦蓝瓦蓝的,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对西夏陵的考察,按下了西夏陵申遗的启动键。

在看到西夏陵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后,单霁翔局长兴奋不已,“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西夏陵,当前应亟待提升文化底蕴感染力及整体文化面貌展现的深度,西夏陵保护、管理和展示水平都要达到世界一流。”

这一天起,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和西夏博物馆建设被列上日程,国家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合作加强宁夏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并于当年11月23日,正式启动了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

马升林曾担任过原西夏博物馆馆长,在西夏陵工作了21年。申遗十五载,马升林在这条申遗路上奔跑了10年。他眼望着崭新的西夏陵博物馆迁到国道以东,游客中心的槐树绿了一年又一年,终于等到申遗成功的这一天,他难掩内心激动,不禁感慨:“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申遗是件层层晋级的阻击战,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才能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预审。

“为了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我们编制了《西夏陵文物保护规划》《西夏陵文物保护管理规划》《西夏陵文物保护条例》和审议预备名单文本。”马升林清楚地记得,老办公区的那一排平房里,总能闻到湿气里夹杂的油墨味,那是他和专家们耗尽毕生精力编制的规划本子。一本又一本规划,翻到纸页翻卷发黄,翻到破晓天明,马升林已经不记得和同事们熬了多少夜,但是他记得,那排干净整齐的小平房里,有大家孤独而笃定的坚守,这份坚守叫信念。

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也为申遗之路鼓足了干劲。

远离城市的繁华灯火,陵园的荒凉静寂令人难耐。很多人忍受不了孤独,离开了。但是更多的人留了下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这是他们的口号,他们把这叫作拼搏,为的是坚守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伟大事业。

漫漫长路 笃定求索

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是第一步。2014年起,全面建设工作拉开大幕。本体加固、环境整治、展示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价值研究等一系列工作齐头并进。

从2014年到2023年的9年时间里,西夏陵9座帝陵及44座陪葬墓的加固保护工程完成,实施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遗址环境风貌得到恢复,完成了《西夏陵申遗文本》的编制,西夏陵博物馆展示中心落成……在西夏陵大事记中,这些冗繁重大的工作,被一行行单薄的文字记录,写入历史的同时也镌刻在了很多人心中。

2015年12月,马升林正式被任命为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任。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路要怎么走?怎样才能万无一失?他时常眉头紧锁。

行走在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瓦砾上,抚摸着陵塔上那些有温度的土层,马升林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和同事们四处取土试验的年月。近年来,西夏陵相继完成了9座帝陵的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与敦煌研究院在本体保护方面创新升级了杆锚固、裂隙加固、悬空区加固、墙基顶部排水处理等保护方案,让西夏陵面对风蚀洪水、盐碱酥化、雨雪冻融等自然力破坏时,可抗力更强、稳固性更高。

不仅要守好遗址本体的里子,还要护住历史风貌的面子。曾几何时,大夏宾馆、西夏风情园、周边酒庄离3号陵园仅有500米,3号、4号陵园的高大树木严重影响了陵区视廊,同志们彻夜鏖战的一排小平房就在遗址区内……这些痛点,被一一列上攻坚日程。以环境整治为手段的历史环境整治和自然环境保护,在2014年吹响了冲锋号。

一些养殖场在申遗路上拆除了,一些酒庄也在申遗路上迁移了,负责动员拆迁工作的西夏区土地征收安置办、银川市国土资源局连同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拆迁费按规定补偿,安置费按实际情况补偿……”西夏区土地征收安置办工作人员把政策一点点讲解到位,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宣传文化遗址保护价值,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认真丈量拆迁面积,这才让环境整治顺风顺水。

随着西夏陵博物馆展示中心落成,地下通道和游客服务中心相继完工,西夏陵以原始的历史环境风貌呈现在国际专家面前。一系列宣传西夏陵的宣传片在央视热播,神秘西夏不再神秘,那些似曾相识的龙纹构件和文字结构,再次唤起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西夏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冲刺攻坚 只争朝夕

西夏陵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以文化遗产珍宝馈赠后人。今天,我们用百年工程回馈这份天赐瑰宝。

在遗址区的展示中,GRC石阶、陶瓷板标牌、不锈钢围栏被广泛应用于遗址区的展示中。GRC石阶模仿王陵夯土建筑材质,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建筑本来的面貌。定制的陶瓷板标牌百年不腐朽、耐候抗晒,以最质朴的样子默默守在王陵身边。不锈钢围栏的反射性,从视觉上消隐在环境中,让保护展示悄无声息融入遗址区。

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展示方式,悄悄诉说着西夏历史、静静述说着历史兴衰。

202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务院办公厅相关请示件上作出重要批示,批准西夏陵作为我国2025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3月1日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提名文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格式审查,正式列为中国2025年申遗项目。

这意味着,申遗进入冲刺阶段,一场特殊的战役全面打响。

彼时,自治区与银川市分别成立了西夏陵申遗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解决申遗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银川市组建工作专班,全面完成保护管理、展览展示、考古研究、环境整治、宣传引导、迎检接待6个方面52项工作任务。

“最多的时候,一天接打了170个电话。后来再听到那个熟悉的电话铃声,心里莫名后怕。”刘凯宏是西夏陵区管理处建设规划科科长,在这200多天的冲刺阶段,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全区三分之一的单位,都投入到了申遗冲刺战斗。区内外23位专家学者组建咨询团队,为申遗冲刺保驾护航。

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技术评估的前几个月里,西夏陵时常彻夜灯火通明,园林、道路、安装几乎同时进行。这场大规模的冲刺攻坚,在所有人脑海中烙印下一句誓言:十五载申遗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2024年8月10日~16日,当负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技术评估的韩国专家李昶焕教授惊叹:这分明就是一处世界遗产,毋庸置疑!全场高悬了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心,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安放之处。

负责编制《西夏陵申遗文本》的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从事了20年的申遗工作。

经历了杭州良渚申遗、丝绸之路申遗,西夏陵带给陈同斌的震撼是一份独特的存在。她肯定地说:“西夏陵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第二条和第四条,它不是‘东方金字塔’,我们无需用西方语境去定义它,它的文化遗产告诉我们,它就是中国,就是世界的。”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