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心里都代表着繁重的学业和负担。
我家在学校的西边,每天去学校都会不可避免地和贺兰山撞个正面。夏有三伏,冬有三九,无论天气多热多冷,无论我望向学校的眼神多么愤恨,贺兰山总是屹立在那里,送走月亮迎来太阳,丝毫不为所动。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贺兰山就和学校绑在一起,成为我的“巴甫洛夫效应”。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个下午。彼时正值周末,我捧着饮料优哉游哉地走在街道上,近处人声鼎沸,鸟语花香,空气间洋溢着孩童的欢笑;远处,日头西垂,山色空蒙,落日将天边的云彩抹成了胭脂,云朵雀跃地游玩在山间,洒脱活泼。我忽然屏住了呼吸,原来贺兰山,也可以这么美吗?
第二次感受到贺兰山的美是在研学时。大巴车载着我们进山,我向窗外看去,几只岩羊忽然跳出来,又俶尔远逝。导游说,贺兰山上有很多特别的动物和植物,还蕴藏着千年前的人类遗迹。在黑暗的洞穴里,我们领略了那些粗细不一、造型迥异的岩画。那些或粗或细的线条,放在今天尤为可笑的信仰,却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是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够生存下去的文明标本……而这些,都是贺兰山带来的。
第三次感受到贺兰山的美是在一节地理课上。那天,地理老师讲着宁夏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概况。“宁夏的北部有一个沙漠,如果不是贺兰山的阻挡,恐怕我们这里也成沙漠了。”她叹道。我怔怔地盯着眼前的宁夏地形图,只觉内心酸涩。是啊,如果没有贺兰山,恐怕宁夏也难逃被黄沙覆盖的命运。她犹如一个母亲,伸开羽翼护住孩子,千万年的黄沙尽数披在她的身上,可她只是静默。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或许真正的爱就是这样吧?恍惚之间,我想起母亲幼时为我念过的童谣:盐池的羊来中卫的瓜,银川的葡萄西夏的塔。我的姑娘你别害怕,看到了贺兰山就算回到了家。山犹如此,人何以堪?
贺兰山之美,美在风景,美在生灵,更美在母性。今年春天,我又爬了一次贺兰山,我摘了枝山桃花,轻轻放在手心……
作者:马凌薇
银川市阅海第二中学八年级(2)班
指导老师:陈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