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养蛙三年改掉急性子 这些宝藏蛙 藏着治愈力 2025年07月14日  吴璇

在《宝可梦》里,妙蛙种子背着种子蹦跳的模样圈粉无数。现实中,蛙类常被贴上“黏糊糊”“不起眼”的标签,可在银川小伙胡涛眼里,这些两栖小家伙和动画里的妙蛙种子一样,藏着治愈人心的魔力。三年前那次偶然的相遇,让他的生活里从此多了一群特别的蛙朋友。

01

和蛙的第一次相遇

三年前在朋友家做客,胡涛正对着手机刷视频,忽然被阳台传来的轻微响动吸引。走近一看,玻璃缸里缩着个圆滚滚的绿色小团子,背带深色花纹,两只黑豆似的眼睛直勾勾盯着他,一动不动。“当时吓了一跳,印象里的蛙都是田间蹦跳的灰黑色,从没见过这么‘圆润’的。”朋友笑着说这是角蛙,外号“招财蛙”,性子憨,不挑食。

那天,他蹲在缸前看了整整一小时:朋友扔进一只蟋蟀,那小团子突然动了,舌头像弹簧似的弹出,“啪”地卷住虫子缩回嘴里,腮帮子鼓了鼓,又慢吞吞缩回椰土里,只露个脑袋发呆。“那副‘吃了就睡’的样子太戳人了,临走时满脑子都是它的影子。”没过一周,胡涛就去爬宠店挑了只同款角蛙,用小盒子装回家时,指尖能感觉到它在里面轻轻蠕动,心里又紧张又期待——这是他和蛙的第一次正式“牵手”。

02

不同蛙成员 各有各的趣

如今胡涛家里已经住了四位“蛙成员”,每只都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性子。

角蛙是家里的“老前辈”。作为胡涛养的第一只蛙,它完美继承了“能吃能睡”的特质,吃饱了就缩在椰土里,圆滚滚的身子像块糯米团子,因此得名“团团”。“有次我出差三天,回来发现它居然还维持着临走时的姿势,动都没动过,堪称‘蛙界树懒’。”不过别被它的懒模样骗了,只要扔进蟋蟀,它能瞬间弹起,三秒解决战斗,吃完又迅速“隐身”回土里。

姥爷树蛙是颜值担当,也是个“洁癖患者”。嫩绿色的皮肤透着半透明感,像块会呼吸的果冻。它总爱趴在玻璃缸壁上,用吸盘把自己贴成一片“绿叶”,但只要水盆里的水稍微浑浊,它就会蹲在缸角“抗议”,直到换了清水才肯跳进去泡澡。“有次我忘了换水,它居然在树枝上‘挂’了一整天,愣是没碰那盆水,脾气比我还倔。”

小丑蛙走的是“丑萌路线”,浑身斑点像撒了芝麻,小眼睛总瞪得溜圆,却偏偏爱蹦跶。每次胡涛靠近,它都会在缸里乱窜,扒着缸壁往上爬,试图“越狱”抢食,溅得水花到处都是。“喂它的时候得用镊子夹着虫子晃,不然它能直接跳起来咬镊子,活像个精力旺盛的捣蛋鬼。”

非洲爪蟾是缸里的“水生隐士”,金黄色的身子,没舌头没眼睑,总在水里慢悠悠划来划去,像片随波逐流的小叶子。最有意思的是它吃东西的样子,会用前爪把饲料扒拉到嘴边,一点一点往嘴里送,像在水里摆弄小玩具。“看它划水的样子特别解压,有时候工作累了,蹲在缸前看十分钟,烦事儿都忘了。”

03

养蛙治愈人 学会耐心和共情

养蛙这三年,胡涛觉得自己像换了个人。以前他是个急性子,做事总毛毛躁躁,现在却学会了耐心。“就拿角蛙蜕皮来说,得提前三天调整湿度,蜕皮时不能碰,不能吵,只能蹲在旁边静静等,急也没用。”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面对工作里的麻烦事时,也能沉下心慢慢处理了。

不仅如此,他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以前朋友聚会,他总躲在角落玩手机,现在却成了“话题中心”。“大家好奇这些蛙,我就给他们讲我的蛙蛙们,说着说着就打开了话匣子。”甚至有朋友被他“种草”,跟着养起了宠物蛙。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观察和共情。“你看非洲爪蟾在水里独自游,角蛙缩在土里发呆,其实它们有自己的节奏,就像人也需要独处的空间。”这种感悟让他更懂得尊重身边人的想法,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04

养蛙是门技术活 这些细节不能少

养蛙虽有趣,但也是门技术活,胡涛踩过的坑可不少。

环境得“对症下药”:树蛙爱爬,缸得高,还得架树枝、铺苔藓,每天喷水保持湿度;角蛙爱钻土,椰土得铺5厘米厚,温度控制在22℃~28℃;爪蟾生活在水里,水质要干净,每周得换一次晾晒过的自来水,不然容易生病。

喂食得“按需分配”:角蛙和小丑蛙爱吃活虫,但不能多喂,幼体每周2次,成体每周1次就行,喂多了会消化不良;树蛙偶尔可以喂点水果泥补充营养,非洲爪蟾只认专用饲料,喂活虫反而会卡住喉咙。

安全得时刻记着:蛙的皮肤很敏感,手上有汗或涂了护手霜时绝对不能碰;清理缸时要用镊子,别直接用手抓,尤其是小丑蛙,急了会咬人;每次喂完食都要检查缸盖,防止它们“越狱”。

“其实养蛙和做人一样,得用心琢磨它们的需求,不能想当然。”胡涛笑着说,看着缸里的小家伙们各得其所,就觉得这份用心特别值。这些曾经被贴上“黏糊糊”标签的两栖动物,如今成了他生活里最温暖的治愈剂,用它们独有的方式,让日子变得鲜活又有趣。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