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申遗成功。守住西夏文化的根脉,读懂西夏文明的心跳,这不仅是宁夏各族儿女的大任,更是中华民族的大任。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漫漫征途中,无数挑灯夜战的记忆,无数临危受命的担当,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信念——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股信念闪耀在泱泱大国、回荡在塞上江南。
翻开申遗和保护历程中那一份份规划文本和保护条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代代申遗人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理想,更是一声声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共鸣。
01
从三顶简陋的帐篷说起
西夏陵的对外开放,是从三顶简陋的帐篷开始的。当时,帐篷外挂着循环播放解说录音的喇叭,不断重复着西夏陵的发掘历程与历史故事。
人迹罕至的陵区,在尚且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一片荒芜寂寥的存在。但是,考古学者对西夏陵的发掘研究成果,却像一团熊熊烈火,震惊了考古界。
1988年,国务院批准西夏陵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此之后,银川开始着手编制《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1994年获批准实施。有了国家层面的资助支持,停车场、防洪工程、陵区道路、步行道等陆续开始建设。曾经这一带乱垦放牧的乱象,逐渐得到改观。
1997年1月,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和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成立,王月星担任第一任主任。王月星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陵区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那时候,西夏陵没有办公桌、没有食堂,王月星和一众专家学者风餐露宿、缺吃少喝,一口袋挂面、几棵白菜还有几个辣椒,就是专家们10余天的口粮,他们用瘦削的脊梁撑起西夏陵发掘保护的信念。
两年后的夏天,宁夏大学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周伟,作为西夏陵第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分配到建设规划科工作,“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命中注定。工作那一年,我24岁。这一守,就是二十多年!”
02
到西夏陵工作 就是一名“战士”
如果说留守在西夏陵,是命中注定,那守了一辈子,就是一股信念的传承。周伟记得,第一次被王月星主任批评时,是王主任安排他画一幅保护方案图,他却没有按期完成,被批评时他向王主任拍了桌子,“桌子没有,铅笔没有,尺子没有,绘图板也没有,你让我咋画?”
王月星说道:“刚来西夏陵的时候,我也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办公桌,没有铅笔尺子,每天提着包办公,现在有了停车场、宾馆、食堂,有了全国第一座西夏专题博物馆……你想想,我是怎么画出方案图的,怎么推进工作的?到西夏陵工作你就是一名战士,提笔你得能写文章,提锹你得能干活。”听着主任的教诲,周伟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并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西夏陵的好战士。
自这之后,周伟就把王月星的一言一行都记在心里,没有办公室,配电室就是他的办公室;没有办公桌,趴在电工桌上就能办公,“做好西夏陵的规划编制要把冷板凳坐穿,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这是他从主任身上学到的精气神。
在那个与风沙鏖战、与寂寞为伍的年代,强练本事是所有员工的必修课。冬训时每逢周三周四晚上封车,开展全体职工业务知识培训,讲课、考试、张榜;组织职工演讲比赛,一个都不能少,司机也要上场参加演讲比赛,讲解员每月撰写一篇论文。周伟说,现在所有的工作技能都是在那个年代淬炼出来的,那是奋斗、更是传承。
在说到王月星主任因下班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时,周伟眼里涌动着悲伤,“我二十多年的人生都留给了西夏陵!我还要像前辈一样把这份信念继续传给后来的人!”
03
抢救性加固保护有了突破
继《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自治区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修改编制《西夏陵保护规划》正式文本。2001年3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西夏陵保护规划》。对西夏陵文物本体保护、文物遗址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西夏陵保护规划》展开。
“这里生命力最旺盛的就是野草!”掠过丛丛野草,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原副科长布加,深情地望着这片他奋斗了一生的阵地。
野草虽劲,在陵区之上却寸草不生。这是恰恰源于西夏陵成熟的夯土技术,密实的夯土结构使得植物根系难以维系、无法生长。布加在西夏陵研究遗址本体保护,与敦煌研究院的技术保护合作也承载了他无数的心血。
布加经常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在西夏陵周边取土,做分析试验,在明确了夯土的最佳配比方案后,西夏陵的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有了突破性进展。
曾任西夏陵区管理处主任的马升林说:“西夏陵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不是一个偶然,西夏文化和敦煌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技术保护上的合作其实也是两处华夏文明之间的碰撞融合,在1000多年前是这样,在1000年后的今天也一样,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共鸣。”
04
遗址保护探索 从未停歇
2017年的一项土遗址保护任务,让马升林至今难忘。早前,一些单位紧靠9号帝陵陵台建设了房屋和墙壁,经过几十年两者已经形成了互相支撑的作用力。既要拆除房屋和墙壁,又保障陵塔不坍塌,二者实难两全。
这一难题摆在马升林和一众专家面前,“它没有着力点,一拆就倒塌,如果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塌了,那对国家对世界都是重大损失,我们会抱憾终身!”专家们夜不能寐,反复琢磨拆除方案,一遍遍做防护实验,最终决定把陵塔用软质材料包裹起来,在房屋和墙壁的反方向斜拉起来,然后边拆除边支护加固,拆除作业结束,支护加固也完成了。
当所有加固保护完工时,马升林多日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看到陵塔完好无损地伫立在原地,那一刻,所有的煎熬与捶打,都变得风轻云淡。
在西夏陵,一张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搭建的天罗地网,为保护工作者装上了“千里眼”。“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胆敢在遗址保护区盗挖,后台的监控系统就会报警。周围所有的摄像头都会自动调整方向,对准挖掘者……”周伟指着3号陵阙台旁的摄像头向记者介绍,一套系统工程涵盖了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车辆出入管理、有线对讲等多种安防技术手段。这已是文物安全和防破坏能力的国家一级防护标准。
像这样的陵区保护技术探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从未停歇。
05
整治环境 保护遗址
遗址区环境整治,是申遗路上的另一块硬骨头。为了推进遗址区环境整治,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西夏陵环境整治方案》,一场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攻坚战在西夏陵掀起。
“牛棚拆了我的奶牛咋安置呢?养殖场搬迁3个月,生产不了奶的损失咋给补偿呢?”2017年,宁夏海生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场经营者对拆迁这事儿有一肚子忐忑。
拆迁动员使出组合拳,西夏区土地征收安置办、国土部门、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联动发力,才让这位养殖场的经营者举起了文物保护支持票。
这样的拆迁动员,发生在昊特兰酒庄的满目葡萄庄园里、某单位10万平方米的营区住房中、留世酒庄的品牌价值补偿中……“割肉放血”之痛,换来了遗址区历史与自然风貌的恢复与安宁,也守住了遗址区安全防线。
曾经挖沙取土、采樵放牧、陵区抓蝎的破坏行为被杜绝。
曾经的老博物馆,也按照环境整治方案和申遗文本,从遗址区迁到了110国道以东。
06
成百上千次打磨推敲
温涛,是西夏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员。1997年来到西夏博物馆工作时,温涛猫在馆里一间光线晦暗的文物储藏室整理文物。2012年,《西夏陵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开始编制,2016年10月1日《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正式生效实施。文物保护有了硬杠杠,西夏陵保护有了法律保护,按照申请世界遗产的标准,温涛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严要求、更高质量。
2019年6月12日,温涛的工作地点也从老博物馆迁到了新博物馆。这里窗明几净,设施先进,“这是1998年出土的西夏文残碑,碑边的彩绘刻有龙纹,证明当时西夏已经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这是白釉剔刻花牡丹纹罐,这个罐子距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牡丹纹和中原文化一样,是贵族的象征……”温涛知道,读懂这些文物,就能更好地将西夏文化讲给更多的人听。
“为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们编制了《西夏陵文物保护规划》、《西夏陵文物保护管理规划》、《西夏陵文物保护条例》和申遗预备名单文本。”马升林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才能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预审。而报联合国预审,还需要《西夏陵文物保护规划》、《西夏陵文物保护管理规划》、《西夏陵文物保护条例》和申遗文本。
漫长的申遗征程,每一项规划、方案、条例,都要经历成百上千次打磨推敲。每一次打磨推敲,都是对这处文化瑰宝最忠诚的守护和最清澈的爱。
07
梦虽远 追则能达
2011年7月,自治区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合作加强宁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协议》,重点支持西夏陵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本》《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编制工作也相继开启。
消息在西夏陵那排简陋的办公平房里炸开了锅。6年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区市各级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各院所考古历史学者,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树立了一个信心: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2013年5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西夏陵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系列规划文本,银川市政府将规划文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影响评估报告等一并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核。惊喜很快传来,当年12月,西夏陵等31个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马升林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内文博界、考古界的最高荣誉,代表着国家标准,而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世界标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选标准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一脉相承。完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准,就意味着西夏陵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近了一步。
08
保护传承 薪火相传
2016年1月,西夏学的专家们在细细评审《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份编纂水准较高、内容相当规范的专业文本。
申遗的过程,也是规划文本的编制研究过程。专家们对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阐释,恰恰是基于几十年来无数西夏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之中,有致力于西夏文化研究的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教授史金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教授白滨;有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校长、文史专家陈育宁,还有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建录……
他们栉风沐雨,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顶着灼人的烈日和肆虐的风沙,一寸寸地剥离着历史的尘埃,破译着西夏文化的密码。西夏时期的冶炼、制盐、雕版、陶瓷等技术与历史文化,在专家学者手中重见光明,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风采。
近年来,在区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西夏陵不仅在国内开展推介,还将西夏文化传播到了中东、北欧、韩国、美国等国际展会现场。
刘凯宏是西夏陵管理处引进的第一位研究生。沿着前辈走过的足迹,刘凯宏接过周伟的接力棒,成为建设规划科的年轻科长。从事西夏陵考古发掘的老前辈钟侃的孙子钟磊,接过爷爷的接力棒,他绘制的所有帝陵和墓葬陵的平面图,都已录入申遗档案数据库……
这样的传承,在西夏陵生生不息、历久弥坚。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