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射到湖面上,金光闪闪,像撒了一湖面的碎金子。”
自从评讲作文时给一个孩子修改了这样的比喻句后,班里几乎所有的熊孩子都学会了引用,只要有阳光,最后总能引到碎金子。
你看:“阳光穿过树梢,像撒了碎金子。”
“阳光照到我身上,像撒了碎金子,”
“今天天气很好,像撒了碎金子。”
一时间,“碎金子”成了班里最美的语言,超过了“弟弟脸蛋红红的像苹果”的使用频率,成为我们班当前的高频词。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学时和作文有关的几个片段。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个个子矮矮的男生,他一来就一鸣惊人。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应该是《雪》,不记得我当时写的什么,只记得老师激动地大声读他写的一个句子——“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老师评讲这篇作文的时候,正好外面就下着大雪,老师拉开门,一边让我们把头伸出去看雪花,一边问“鹅毛大雪”好在哪里?但我们说不出来,老师急了,大声说:“你看,这雪花多轻盈啊,不就像鹅毛吗?”但我们谁也没见过鹅毛呀,鸡毛倒是整天满地飞。自此“鹅毛大雪”就成了全班同学作文制胜的杀手锏了,一时间,“鹅毛大雪”满作文飞。
说到“鹅毛大雪”,我还真写出了一句让语文老师刮目相看的句子,那时应该升到五年级了吧,又下雪了,作文又是写雪,我写的内容至今还有印象,结尾是这样写的:“真希望这白茫茫的雪把大地覆盖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一句话不知道触动了老师的哪根神经,老师大加赞赏,不仅用很粗的红笔在这句话下面圈上了一连串的小泡泡,而且还在班里把这句话左一遍右一遍地读。
说到作文,还不能不提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语文老师,老师名叫“刘昶有”。刘老师可是当年正儿八经吴忠师范毕业的。他可会安排作文题材了,那年春天,正是挖甘草的季节,他就出了一篇《甘草》作文。我们生活在甘草窝里,能拿得动锹时就会挖甘草了,对甘草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刘老师不让我们写甘草为家里换回了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偏偏要让我们介绍甘草如何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还专门把我们领到供销社后院参观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甘草,说这些甘草都是要出口换外汇的。
老师左一个右一个“外汇”彻底把我搞糊涂了,冥思苦想也不知道外汇是个啥。后来问姐姐,姐姐不屑一顾地说:“外汇就是外国钱呗,就是把甘草卖到外国,挣外国人的钱。”我一下恍然大悟,这高大上的“外汇”让我的甘草作文最终也没写成功。三十几年后,甘草已经在老家的沙窝里彻底绝根了,我还是心心念之,写了《甘草的故事》,徒增了许多伤感。
要说最让我佩服的还是高中同学李月芬,她当年的一篇作文写了整整一个作文本,用小标题的方式,惊心动魄地记叙了一次矿难救援。现在想来就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报告文学。当年的语文老师读得是步步惊心,因为每读到一个关键点,他都要激动地把讲桌搬起来往前挪一下,我太担心他一下和讲桌从那么高的讲台上跌下去怎么办?就是因为一直在替他担心,害得我把曲折复杂的救援情节听得是扑朔迷离,大问号套小问号。若干年后高中同学聚会,我见李月芬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她当年的作文本还在吗?
一直到现在,每次读到好文章还是艳羡,第一想法就是:这要是我写的该多好啊!我要是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就好了!满脑袋想占有的欲望。
□曹秀宏 (宁夏盐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