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兴庆区景墨社区居民吴小琴已经在厨房里忙碌了。灶台上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她小心地盛进保温桶,又特意加了一勺白糖,“老丁爱吃甜的。”
吴小琴今年70岁,是景墨社区的独居老人。“老丁”是残疾老人丁奇月,因风湿导致手脚萎缩,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一直是景墨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兄弟在世时,丁奇月由兄弟照顾;兄弟去世后,这份重担落在了侄子肩上。“侄子也有一家老小要照顾,常常力不从心,不能及时过来。看他压力很大,我心里也难过。”回忆起那段日子,丁奇月的声音有些哽咽。
走访中,网格员了解到丁奇月的困境,先将她纳入爱心名单。名单上的76位残疾人通过“三色管理”工作法被分类标注:红色为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实行“一日一问候”;黄色为定期关注对象,实行“一周一走访”;绿色为常态服务对象。每份服务对象都有详细的帮扶档案。社区还为丁奇月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组织志愿者上门打扫卫生、收拾杂物、陪她聊天,让爱的阳光照进老人心里。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偶然了解到吴小琴的情况——她的女儿远在上海,一年到头难得见面。“说不孤单是假的。”吴小琴抚摸着女儿的照片喃喃道。于是,社区萌生了让两位老人“结对子”的念头。
“第一次见到老丁,她正试着用变形的双手给我倒水。”吴小琴回忆道,“当时水洒了一地,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独居老人内心孤独、行动不便,更何况老丁双手还不方便。”从那天起,送饭、陪医、聊天、打扫卫生……这些琐碎的日常,让吴小琴的生活忙碌起来。“虽然平平淡淡,但有了老丁做伴,我们互相取暖,日子就有了盼头。”
让丁奇月记忆犹新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她突发高烧,身体十分难受。关键时刻,她拨通了吴小琴的电话:“小琴,你睡了吗?我发高烧很难受……”放下电话的吴小琴心急如焚,立马穿好衣服,顶着寒风匆匆赶往丁奇月家,将她送往附近的医院。“那晚她一直握着我的手,真的就像我亲妹妹一样。如果没有她,我可怎么办?”丁奇月说着,泪水在皱纹间流淌。
在景墨社区,这对互相陪伴、彼此守望三年多的老姐妹已成了社区“爱心名片”。越来越多的居民像吴小琴一样,自发加入社区银发互助志愿服务队,尽己所能让高龄、独居、残疾老人感受到邻里温暖。
“大家都是独居老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分享往事、互相照应,就是一家人。表面上是我照顾老丁,其实老丁也在陪伴和治愈我。”吴小琴说。三年光阴里,两位独居老人的相互陪伴,让邻里情渐渐变成温暖的亲情,演绎出感人的互助佳话,也将温暖传递给了更多人。
记者 徐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