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夏天这些行为最伤血管 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2025年07月16日  刘威

很多人都觉得,冬天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但其实,炎热的“三伏天”同样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潜伏的危急时段。喝冷饮、洗冷水澡、熬夜追剧……这些你习以为常的消夏行为,可能正悄悄伤害你的血管!一起来看看这篇炎夏养护血管指南,远离猝不及防的心脑血管危机,才能安安稳稳过夏天。

运动后猛喝冰饮料,血管可能瞬间痉挛

夏天运动完或者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喝上一大杯冰饮料,那种透心凉的感觉真的让人欲罢不能。可你不知道的是,运动后猛喝冰饮料可能会让血管很受伤。

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亮分析说,夏季温度较高,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剧烈运动后,如果猛喝冰饮料,身体突然遇到冷刺激,心脑血管收缩痉挛,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明显减少,就容易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对于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更容易诱发危险的心梗,“就像在一个玻璃杯装满热水后,再把热水倒掉,立即倒满冰水,杯子很可能就炸裂了。”

●预防:夏天运动后,最好饮用常温或微凉的水(20~25℃最好)。如果出汗多的话,可以喝点淡盐水或淡茶水,补充流失的电解质,比纯冰水更解渴。

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易受伤

夏天最舒服的事,莫过于从38℃的室外冲进冰凉的空调房。但你不知道的是,这时你的血管正在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很容易受伤。

“对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来说,夏天频繁进出空调房,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收缩舒张,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就会导致脑梗。此外,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血管会在温度突然变化时急剧收缩,从而形成血栓,易诱发心梗,甚至可能引发猝死。”张亮提醒。

●预防:夏天最忌讳大量出汗后立即进入空调房降温,应该先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汗水,等身体稍微平缓适应以后,再进入空调房内。研究表明,26℃至28℃是夏季空调温度的黄金区间。这一温度范围不仅能有效缓解炎热,还能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的“空调病”。

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血管被暴击

夏天出了一身汗,浑身黏糊糊的,很多人就想赶紧冲个冷水澡,凉快一下。但这种突然的冷刺激,会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时甚至会引起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梗,甚至会危及生命。就像热胀冷缩的原理一样,血管也受不了这种突然的温度变化。

●预防:大汗淋漓后,一定要先擦干身上的汗,休息10~15分钟,等身体平静下来再用温水洗澡。

高温下剧烈运动,血管可能“扛不住”

夏天的地面像个大烤炉,但还是有人坚持在高温下跑步、打球。其实,高温下运动,你的血管正在承受“双重压力”,很容易出问题。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足够的血压和血液循环,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心脏的负荷。更麻烦的是,高温下运动会大量出汗,身体水分和盐分跟着流失,血液会变稠,就像水管里的水流变缓、杂质容易沉积一样,血管里的血液流动也会变慢,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预防:高温天最好别做剧烈运动,可以换成散步、瑜伽、游泳等轻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就好。

夏天长时间熬夜,血管熬成“脆管子”

夏夜闷热得睡不着时,很多人习惯刷手机、追剧、吃宵夜直到凌晨。但熬夜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压力激素”,让血管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血压居高不下,血液也会变稠。本来夏天血管负担就重,再熬夜,等于给血管“火上浇油”,时间长了血管会变脆、易破裂。

●预防:夏天尽量11点前睡觉,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让血管在夜里好好“放松修复”。

划重点

夏天护好血管

这几点也得多注意

★遵照医嘱服药调药:需要调整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使用药物的人,若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意停药。

★保持乐观:炎热天气时心情易烦躁、情绪激动,都可诱发急性心梗,所以应当控制情绪,保持心态乐观,少生气。

★不宜过早晨练:夏季天气闷热,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不宜过早起床晨练。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