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厚重遇见科技的灵动,西夏陵便成了文旅融合的绝佳范本。这里有博物馆藏的千年记忆,有科技赋能的沉浸体验,有陵塔遗址的旷野回响,更有新潮创意带来的别样活力……漫步其间,触摸西夏文明的脉络,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世界瑰宝
解码西夏的“时光宝盒”
西夏陵博物馆是西夏陵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这座上下两层的建筑犹如时光宝盒,收纳着西夏时期的记忆。
一层的西夏历史文化展中,文物展品有序陈列,静静诉说着西夏从兴起到繁荣再至衰落的脉络。二层的西夏陵世界遗产专题展里,陵区模型清晰呈现山川地势与陵寝分布,让游客对这片神秘之地有了宏观认知;出土文物集中亮相,每件都承载深厚内涵;专题展览则从建筑、文化、考古等多个维度,解析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地位。
互动多媒体区专为儿童设计了连连看、拼图等游戏。“边玩边认文物,孩子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很多知识。”西安游客周女士说。西夏文签名机也颇受欢迎,输入姓名即可生成西夏文并打印,上海游客张先生笑着展示:“这字像汉字又非汉字,是独一无二的纪念。”文创售卖店的通关文牒打卡活动别有趣味,游客收集印章时仿佛穿越探秘。
曾做过二十多年导游的王瑞华,如今带领团队深耕西夏文化讲解。他表示,西夏历史在正史中缺失,游客在实地游览中需要优质讲解人员的辅助,才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互动盛宴
穿越千年的沉浸式体验
在西夏陵,除了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还能体验到现代科技带来的震撼与乐趣。多媒体体验区便是这场科技与文化融合盛宴的核心地带,也是这里的又一张魅力名片。
3D、4D电影院是多媒体体验区的热门项目。3D电影以精彩的剧情讲述了西夏皇帝年幼时太后干政的故事。4D电影则以独特的动画片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地宫奇幻之旅》讲述了小朋友在地宫探险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进,座椅会根据画面的变化而震动、摇晃,配合着特效灯光和环绕音效,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神秘的地宫之中,与主人公一同冒险。《梦回西夏》则通过小朋友的视角穿越,展现了西夏从建国到灭亡的全过程。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剧情的跌宕起伏,还能通过各种特效,如风雨、闪电等,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VR体验项目同样令人兴奋不已。戴上VR眼镜,游客便能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先进的3D重建技术,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夏陵千年前的壮丽模样。
XR项目则为游客弥补了无法下入地宫或直观感受其内部样式的遗憾。“通过虚拟技术,游客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深入地了解地宫的结构和布局。”西夏陵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讲解部副部长李臻说,在体验过程中,游客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地宫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古人的建造工艺和智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对西夏陵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陵塔伫立
西夏大地的千年印记
逛完博物馆,便可走进陵区,在天高野旷中感受历史气息,那些静静伫立的陵塔遗址,是西夏陵最重要的名片。
遗址中,3号陵最具震撼力,推测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陵,陵域面积16.44公顷,是开放最早、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墓葬。高大的阙台虽经千年风雨,仍显雄伟;神道旁的石像虽残缺却依然坚守在陵区;献殿遗址残垣断壁间,可以想象当年祭祀的庄严;陵台以黄土混合砾石夯筑,八角形密檐式造型独特,在古墓葬群中极其罕见,尽显西夏建筑风采。
4号陵位于贺兰山脚下,推测为李元昊之子的陵墓,因《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在此取景成热门打卡地。“看到残碑就想起至尊宝与紫霞的对话,历史与电影的碰撞太奇妙!”广州游客小林说。
王瑞华介绍,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西夏琉璃鸱吻源头就在西夏陵,很多游客看了宁夏博物馆的复制品,会想再去国博看真品,让文化得以传播。
从3号陵前往1、2号陵的途中,戈壁风光醉人,砂石映日、贺兰山与蓝天白云相映,构成雄浑画卷。1、2号陵被称为双陵,附近可骑骆驼。夕阳下,陵区金辉遍洒,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等两小时拍夕阳下的陵台,值得!”杭州游客刘女士说。
创新活力
让历史迎上新潮玩法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工作人员经过不断创新,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沉浸式剧本杀是深受欢迎的新玩法。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化身为剧本角色,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文物、提示、图版获取线索,以问答形式解谜。游戏中,特色服饰NPC的互动表演与专业讲解,让人仿佛穿越回西夏,在紧张剧情中深入了解历史。
文创商业街是另一创新亮点。国学体验馆里,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西夏文化魅力;地下大型文创超市品类丰富,从杞驼驼、羊气羊等小文创,到冰箱贴、背包等实用品,再到收藏级书籍,每件都融入西夏元素,串联起历史与现代生活。
文创中不乏西夏特色瓷器元素,如西夏扁壶底部的马蹄形碗托,区别于辽、元扁壶,能让壶平稳放置,展现了其吸收中原制瓷技术后的创新。西夏佛像也融合唐文化特点,如辽水月观音佛像的披肩式袈裟。
西夏陵以独特看点、丰富玩点和创新精神,吸引着各方游客,让每个人都能在此收获专属乐趣,沉浸于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