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作为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历史遗存,以其宏大的规模、独特的建筑形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25年7月11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宁夏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这片由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构成的考古遗址群,见证了一段中华文明史上的珍贵历史,也面临着自然侵蚀与时间考验的双重挑战。在长达数十年的保护历程中,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如今的预防性监测,从传统的手工修复到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西夏陵的保护工作经历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整保护体系。
夯土遗址的世界性保护难题
西夏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时期考古遗存,其建筑主要采用夯土技术建造,这种土遗址的保护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夯土建筑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但历经近千年风雨侵蚀仍能保持相对完好的状态实属罕见。考古研究表明,西夏陵的夯土建筑之所以能够经受时间考验,与古代工匠精湛的建造技艺密不可分。
“无论是从残存的围墙,还是高大的陵塔,都可以明显看出,夯土有非常明显的分层,每层约10厘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剑解释道,“这是古建筑里一个非常典型的做法,先夯筑一层,夯实后再继续往上叠加。”这种分层夯筑技术使得墙体结构更加密实坚固。考古分析还发现,三号陵陵塔的夯土中加入了白石灰和砾石,这些材料都是精心挑选运输而来,经过特殊配比混合,大大提高了夯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然而,即使有如此精湛的古代工艺,西夏陵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老化的过程。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特殊环境,使遗址主要遭受几种典型病害威胁:冲沟、裂隙、根部掏蚀及表面风化等。这些病害如不及时干预,长期发展可能危及结构稳定。盐害尤其棘手,盐分随水分渗透至墙体内部,水分蒸发后盐分析出结晶,体积膨胀产生应力,反复作用导致夯土结构疏松剥落。
“土遗址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正面临着不可逆的岁月侵蚀,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西夏陵正经历着自然老化的过程。”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杨蕤指出,“虽然时光流逝无法阻挡,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我们依然能够为这位‘高龄老人’延年益寿,让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更长久地留存。”这一观点准确概括了西夏陵保护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与使命。
保护历程:
从抢救性修复到科学体系建立
西夏陵的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经过系统调查,确认贺兰山东麓的大型墓葬群为西夏陵,由此揭开了对这一神秘王朝遗存的研究与保护序幕。早期的保护措施相对简单,1985年,西夏陵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部门在重点区域设置了安全围栏,并对部分濒危遗址进行临时支护。1986年,3号陵首次向公众开放,标志着西夏陵从单纯的考古遗址向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并重的转变。
1988年是西夏陵保护史上的重要节点,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得到显著提升。此后,《西夏陵保护规划》《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相继出台,为遗址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这一时期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物理防护和基础研究上,如绘制陵区平面图和部分帝陵的平剖面图,初步确认9座帝陵的基本形制等。
2000年是西夏陵科学保护体系建立的转折点。这一年,银川市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搭建了3号陵的实验性保护架构。双方从本体加固和提高夯土表面抗风化能力两方面入手,探索适合西夏陵特点的保护方法。此后近二十年间,相继完成了6号陵、4号陵及部分陪葬墓的加固工程,这些工程持续至2018年。这一阶段的保护工作主要针对遗址本体的结构性病害,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的同时确保结构安全。
“我们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每一处修复都凝结着几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的梁斌杰站在3号陵遗址前如是说。他指着墙体上的一道修复痕迹解释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夯土墙,实际上蕴含着古人惊人的建筑智慧,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让这份智慧能够穿越时空,继续向后人诉说中华文化传承的故事。
随着主体结构加固工程的陆续完成,西夏陵保护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预防性保护,核心是遗址的日常监测和保养维护。这一转变标志着保护理念的进步——从被动应对损害到主动预防风险,从抢救性干预到常态化维护。与此同时,保护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160余人的专业队伍,涵盖遗产保护管理、文物博物馆、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为西夏陵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人才保障。
科技赋能:
智慧监测系统的革命性应用
2017年,西夏陵保护工作进入全新阶段——预防性保护成为核心策略,而科技赋能则是这一策略的关键支撑。这一年,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被引入西夏陵,借助科技力量显著提高了遗址保护的精细化水平和预防性保护能力。2024年6月,全新升级的“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正式启用,代表了当前中国文化遗产监测的领先水平。
“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覆盖全遗产要素的监测网络,融合了物联网、无人机、遥感、人工巡查与移动APP等多种技术手段,设置了二十大类、99项精细监测指标。”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科长任秀芬介绍道,“这套系统让西夏陵的保护真正迈向‘数字化’阶段,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的闭环管理。”
该系统通过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技术,能对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等遗产要素进行全方位监控。系统不仅追踪陵塔风化、剥蚀等病害发展过程,还能结合气象、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精准灾害预警,形成“监测—预警—处置”的完整闭环。任秀芬特别强调:“我们不仅监测大环境气象,更精细捕捉每处遗址小环境的温湿度、含水率等微观变化,以期分析病害与环境的关联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更新,包括遗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位移沉降等本体参数,以及大气温湿度、降雨量、风速等环境数据。系统设定有安全阈值,一旦数据超过正常峰值,便会自动报警,并通过手机APP同步推送给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用手机就能随时监测雨量,降雨量能精确到零点几毫米,风速精确到秒,视频监控稍有异动,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现场工作人员这样描述系统的灵敏性和便捷性。
除监测预警系统外,西夏陵区管理处还建立了完备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通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电子巡查、应急指挥、监控中心、出入口控制、地理信息等子系统的联动,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无缝结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武涵已在文物保护一线坚守了4年,如今,她和年轻同事们正用数字化技术为古老文明注入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像武涵这样的“80后”“90后”员工已占西夏陵区管理处员工总数的四成。他们既继承了老一辈保护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又为传统保护工作带来了创新思维和技术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防洪模式:
古代智慧与现代保护实践融合
西夏陵不仅以其宏伟的帝陵建筑令人叹服,其精心设计的防洪系统更是古代工程智慧的生动体现。虽然地处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带,但每年夏季偶发的集中降水汇集冲刷地面的威力不容小觑,加之贺兰山上植被稀少,山洪暴发时冲击力极强。考古研究表明,西夏人在建造陵园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自然挑战,从选址到具体防洪设施都体现了前瞻性思维。
9座帝陵及其陪葬墓被巧妙地安置在山间冲沟自然分隔形成的平坦高地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组群。这种选址策略本身就具有防洪排涝的考量,可谓“防患于未然”的典范。考古人员还在陵区发现了32处古代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两大类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护网络。
“这是西夏陵特有的,因为它位于洪冲积扇上,瞬时性山洪冲击特别厉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指出,“古人在一些冲刷严重的地方专门建造了防洪设施,这些设施过去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这次西夏陵申遗过程中,我们才发现防洪是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古人的相关措施也应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方面。”
古代防洪墙通常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湍急的区域,采用石块堆砌构建,内部填充黄土增强稳固性,有效阻挡和分流山洪冲击。排洪沟则是直接在地面开挖的导流通道,根据地形走势合理布局,及时将雨水和山洪引向远离陵墓的安全区域。这套防洪系统工程与帝陵建筑共同构成了西夏陵的完整面貌,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防灾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现代保护工作不仅研究借鉴了这些古代防洪智慧,还通过科技手段予以强化。文物保护部门相继实施帝陵和陪葬墓的本体保护工程,开展了3号、4号、6号陵的防洪工程。这些工程既修复了古代防洪设施的损毁部分,又新增了符合现代标准的防护措施,形成古今结合的防洪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防洪工程与监测预警系统相结合,使保护团队能够在雨季来临前作好充分准备,在暴雨期间实时监控水位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时至今日,这些古代防洪设施依然清晰可辨,默默诉说着千年前西夏工匠的智慧与匠心。而现代保护工作者对它们的保护,则体现了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与传承,为全球干旱区土遗址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古今对话、智慧融合的保护模式,正是西夏陵能够历经近千年仍屹立不倒的“秘籍”之一。
申遗成功:
保护工作的新高度与新起点
2025年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令所有参与保护工作的人员备感振奋。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特别肯定了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工作,认为这些为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更高标准的起点。银川市文物管理处主任林浩表示,未来将从三个维度深化保护传承:构建全域保护新格局,依托“西夏陵监测”智慧平台,建立多学科交叉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开创研究阐释新境界,系统整理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比较研究;探索活态传承新路径,创新沉浸式展示方式,让游客通过遗址巡礼、数字复原等多维体验感受西夏陵的独特魅力。
从1972年的考古发现到2025年的申遗成功,西夏陵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保护历程。这期间,保护理念从抢救性修复发展到预防性保护,技术手段从传统工艺演进到数字化监测保护,团队建设从几人小组壮大到百人专业队伍。站在世界遗产的新高度上,西夏陵的保护工作将继续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精彩故事。
记者 王敏 文 李振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