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只有人参、当归、鹿茸……在中医药的世界里,连石头都能“治病救人”——朱砂安神、磁石镇惊、雄黄驱虫……这些“硬核”药材,不仅疗效神奇,还自带神秘气质,堪称矿物界的“老中医”。7月13日,“金石灵韵·本草春秋”矿物与中医药文化展在宁夏地质博物馆开展,展览以矿物为媒,本草为魂,与参观者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矿物与中医药文化之旅,探寻“金石草木济苍生”的东方智慧。
01
古籍中的矿物药智慧
本次展览以“矿物+中医药”的创新视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珍贵矿物标本与中医药标本同台亮相,从历史渊源到科学内涵,从古代实践到当代价值,系统铺展出一幅“石与草”交织的美好画卷。
展板上的《神农本草经》复刻页格外醒目,其中明确记载了46种矿物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记录矿物药的典籍。”宁夏地质博物馆馆长齐娟介绍说,而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了十余种药用矿物;汉代《五十二病方》使用 21种矿物药;唐代《新修本草》收录矿物药 80余种;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时,金石类药材已达上百种。“这些数字可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一部浓缩的中医药发展史。每增加一种矿物药,都是古人用生命在做实验——汉代医家摸索出‘以毒攻毒’的用药智慧,唐代发展出复杂的炮制工艺,明代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最让我震撼的是,经过千年大浪淘沙,至今临床常用的60多种矿物药里,像蒙脱石散这样的‘优等生’还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02
矿物入药的科学依据
在展陈部副主任唐媛的引导下,更多有趣的内容一一展开。
“历代矿物药分类不一,在《神农本草经》分为三品,上品、中品和下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火部、水部、土部、金部、石部等十六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依据矿物药中所含主要成分或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进行分类,将其分为14类。”在唐媛的带领下,来到“缘何治病·本草智慧”展区,这里有详细的图表对比了地壳元素与人体元素组成。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元素组成和地壳岩石中元素的平均组成十分相似,人体必需的60多种元素,90%都能在矿物中找到。很多实例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缺碘导致甲状腺肿可用海藻治疗,因为海藻富含碘化物;骨质疏松需要补充碳酸钙,这与中医使用牡蛎壳补钙原理相同;贫血患者补充的铁剂,与中医使用代赭石(主要含三氧化二铁)治疗贫血异曲同工。
03
神奇的“龙骨”
“阿姨,龙骨是指恐龙化石吗?”展出现场,有孩子好奇“龙骨入药”的意思。
对此,唐媛耐心解释说,“这里说的龙骨并不是指恐龙化石。这要从化石类矿物药说起,它是指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化石,其中能够入药的仅少数品种。动物化石主要有龙骨、五花龙骨、龙齿、石燕、石冠等,植物(树脂)化石主要指琥珀。龙骨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气味甘、平无毒’。但龙骨指的不是恐龙的骨骼化石,中药界的龙骨其实指的是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称为龙齿。”唐媛说,虽然龙骨作为一味药材可以治病,但它们更是珍稀的自然资源,希望更多发挥其科研、科普价值。
龙骨。
04
是毒还是药?
在展览现场,很多人对含砷、汞、铅的矿物药十分感兴趣。
“在这个区域,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含砷的矿物药,展示有雄黄、雌黄、砒霜等。雄黄大家比较熟悉,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会喝雄黄酒,它还有解毒杀虫的功效。雌黄与雄黄总是相伴相生,好像鸳鸯一样形影不离,故被称为‘鸳密矿物’。”唐嫒介绍说,古代,人们还把雌黄制成最早的“涂改液”,是文房必备之物,在汉语环境中,雌黄有“改文章”的意思,也有了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等“胡说八道、妄下结论”等引申意思。而在含汞的矿物药中,则提到了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到的水银体温计。当然,汞还是古代皇帝追求长生不老丹药的组成成分,事实上,长期服用不但不能续命,反而会使人重金属中毒。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主任药师王艳平介绍说,而在古代的很多美白产品中,还含有铅粉,这是一种含有铅的矿物药,具有收敛的功效。“洗尽铅华不著妆”这句诗词中的“铅华”,正是古代女性用来美白的含铅矿物粉。王艳平解释道:“铅粉(碱式碳酸铅)确实具有收敛作用,能暂时让皮肤显得白皙。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铅中毒,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古人在实践中对矿物药功效的探索,也警示我们要科学认识其毒性。展板上展示的“观音土”引起了参观者的好奇。王艳平介绍:“这种饥荒年代人们不得已食用的土块,主要成分就是蒙脱石。现代研究发现,蒙脱石遇水膨胀的特性使其成为治疗腹泻的良药。”她进一步解释道:“蒙脱石散通过其特殊的双八面体结构,能吸附消化道内的致病因子,同时形成保护膜。这正是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吃土治腹泻’的科学依据。”王艳平强调:“从铅粉到蒙脱石,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医药对矿物药认识的演进过程。古人通过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而现代科技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作用机理和安全用量。”
不过王艳平同时提醒说:“矿物药应用需‘取其利而避其害’,如朱砂镇心安神但需防汞蓄积,现代炮制技术和临床监测让用药更安全。”
05
矿物的多重身份
此次展览,还系统揭示了矿物的多重用途和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人“物尽其用”的智慧。
在医药领域,朱砂(硫化汞)既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又因其鲜红色泽成为重要颜料;石膏(硫酸钙)既可清热泻火,又是现代退烧良药;滑石(硅酸镁)既能利水通淋,又因其细腻特性成为爽身粉原料。
在艺术创作中,石青(蓝铜矿)是深蓝色颜料又可化痰镇惊,石绿(孔雀石)是绿色颜料又能止血生肌,朱砂既是红色颜料又可安神解毒。白矾(明矾)既用于净水又具收敛止血之效。北宋《千里江山图》所用矿物颜料旁详细标注了其药用价值,如蓝铜矿可化痰镇惊、孔雀石能止血生肌。
此外,在建筑材料中,一些矿物因其坚硬、耐磨和化学稳定性而成为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如花岗岩等。一些矿物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在电子和通信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如石英晶体、锂矿和稀土元素矿物等。
对此,齐娟感慨地说:“这种跨界应用展现了古人对矿物的全面认识和巧妙利用,矿物不仅可以是药材,更是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载体。这些丰富多样的应用,生动诠释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06
矿石到良药的蜕变
最后来到的是第四展区:辨物居方·闳览博物。在这一区域,可以看到矿石到良药的蜕变过程。
“这里陈列着各式古朴的炮制工具:切药刀、乳钵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千年的制药智慧。”唐媛介绍说,最引人注目的是“水飞法”的完整展示——这种古老的矿物药精制工艺,通过加水研磨、沉淀分离,既能去除毒性杂质,又能获得极细药粉,堪称中药炮制的精髓。
王艳平特别强调:“炮制是中药运用的关键环节,通过炮制可以减毒、增效、改变药性,这是中医药的独特智慧。”这深刻揭示了传统制药工艺的科学内涵。
此外,展区还生动还原了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从野外采集到压制装订,五道工序制成的标本不仅是药材鉴定的“标准答案”,更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如《周易》所言“辨物居方”,古人正是通过这样严谨的炮制工艺,让每一味矿物药都发挥最大功效,实现了“金石草木济苍生”的理想。
“这次展览还专门介绍了宁夏中医药发展史,梳理了从魏晋时期皇甫谧等医家奠基,到明清时期医药管理制度建立,再到现代中医药体系完善的发展历程。其中特别提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本地石膏在防治传染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齐娟介绍说,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宁夏中药资源分布特点,比如六盘山区作为核心资源区拥有713种野生药用植物,贺兰山区盛产甘草、麻黄等特色药材,中部荒漠区主产耐旱品种,北部平原区以栽培药材为主,形成了立体分布的药材体系。
认识常见的矿物药
◆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紫石英:镇心安神,温肺暖宫
◆方解石:清热解毒,能预防骨质疏松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瘀,截疟
◆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芒硝:泄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自然铜:散瘀,接骨,止痛
◆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玄明粉:泄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金礞石:坠痰消食,下气平肝
◆青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钟乳石:温肺,助阳,制酸,通乳
◆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赤石脂: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白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祛除风痰,止血止泻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磁石:平肝潜阳,聪耳明目,镇惊安神,纳气平喘
◆花蕊石: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小知识
什么是矿物药?
“矿物类药材简称矿物药,是中医药宝库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王艳平介绍说,矿物药主要包括三大类:天然矿物(如石膏、朱砂);生物化石及衍生物(如龙骨、琥珀);矿物加工品或化学制品(如芒硝、轻粉)。矿物药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人类发现黏土外敷可止血、盐块能防腐等经验。
而在现存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及矿物药的是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其中收录了朱砂、雄黄、石膏等多种矿物药,并阐述了其药性和功效,为矿物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历代本草收载的矿物药已多达370余味,现今临床较常用的有60余味。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