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兴庆区文化街街道山河湾社区六旬老人吴粉记家中,一开门,热情的吴粉记便满面笑容地招待记者进屋,随后抱起90岁的周桂瑛,撑着她在屋里来回踱步。周桂瑛依靠在吴粉记怀里,一脸平和松弛。阳光下,两位老人相拥的身影,勾勒出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
16年朝夕相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周桂瑛是从苏州来宁夏的知青,20年前老伴去世后便一直独居。后来她搬进惠民巷12号楼四楼,随着年事渐高,身体愈发瘦小,每天上下楼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都感到力不从心。尽管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常上门探望,但照顾一位高龄独居老人并非易事。直到住在二楼的吴粉记出现,才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阿姐太可怜了,她年纪大了,几个孩子又不在身边,上次听她说一年多没见到儿子了。看着我闺女还能常回家孝顺父母,我心里就酸酸的。”吴粉记动容地说。
了解到周桂瑛的情况后,热心的吴粉记主动扛起了照顾的重担,开始了一天三趟从二楼到四楼的陪伴与关照。谁也没想到,这份善意一坚持就是16年。三年前,周桂瑛腿脚不利索了,吴粉记便完全承担起照顾工作,除了做饭送饭,还经常为她按摩、带她遛弯。
“手别到处抠,抠烂了可咋办!”谈话间,吴粉记的目光总追随着周桂瑛,不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还细心地为老人摆好靠垫,帮她用手臂夹住,尽可能让老人感到舒服。见周桂瑛用手指挠皮肤,吴粉记连忙上前握住她的手,这场景不像阿妹对阿姊,更不像邻居对邻居,反倒像孝女在侍奉双亲。
“周桂瑛阿姨已经90岁,语言功能有所退化,听力也不好。前几天吴粉记阿姨还带她去医院,69岁的人陪90岁的人就医,说起来既让人心酸又感动。”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周桂瑛其实都懂。
“那天阿姐给我看她儿子的照片,边指边摇头;然后又指指我,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吴粉记说。在她16年如一日的照顾、陪伴与守护下,周桂瑛精神状态很好,脸上总带着慈祥温暖的笑容,仿若歌里唱的“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
从一人守护到众人接力
在惠民巷12号楼,邻居们对这对形影不离的老姊妹早已熟悉。善良的吴粉记不仅无私帮助周桂瑛,还加入了社区“老伙伴”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和队员们一起帮助辖区其他高龄、独居、残疾老人,提供送餐上门、聊天等服务。独居邻居、残疾大叔党建宁提起吴粉记,拄着双拐赞不绝口:“我常说不用给我送菜,吴姐总说‘顺手’,快70岁的人还为我跑前跑后,真让我过意不去。”80岁的石翠华也是吴粉记的重点关照对象,买菜送菜、买药送药,事事周到。吴粉记的心里装满了对所有人的关爱,毫无保留地付出,她像一股暖流,走到哪里就温暖到哪里;像一束光,照到哪里就明亮到哪里。
其实,现在周桂瑛已和吴粉记住到了一起。“有一次我照顾完阿姐回家,发现老伴摔倒了,吓得我赶紧把他扶起来休息。想着两头顾不过来,便索性把阿姐接到家里。”吴粉记说,“别人总说我心好、心善,其实大家也常帮我,上次还有人送我一桶油。社区的几个小姑娘每次来都‘阿姨长阿姨短’地叫着,笑得甜甜的。社区对我好,邻居对我好,换谁都会伸手帮忙,有能力就帮一把,人总有老的时候。”下午4点,吴粉记的午饭还没来得及吃,在记者再三催促下,她才不好意思地端起碗,吃了两口又放下。一旁的女儿拿来药,提醒她该给周阿姨喂药了。
“吴粉记的善举,不仅让周桂瑛老人的生活有了依靠,更在邻里间营造出充满温情与互助的和谐氛围。这份超越血缘的关爱,诠释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温情。”山河湾社区党委书记王东萍说。受吴粉记感召,“老伙伴”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暖万家”志愿服务小分队等队伍吸引了越来越多志愿者,大家尽己所能为老人们送去关怀与温暖。正因为有无数个像吴粉记这样的人,关爱银龄的“最后一公里”,才有了最温暖的解法。
记者 徐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