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惊天“好消息”只为博取关注深情弟弟妹妹是技术合成 别让AI造假蒙蔽老人双眼 2025年07月20日  《北京晚报》

西装革履的小伙子舌灿莲花兜售保健品,背景和神态总是雷同;视频中的妙龄女子声称要做老人的“好妹妹”,却明显声画不同步;手机那头,呼喊求助的儿孙经求证压根不存在……如今,AI(人工智能)工具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滥用,专门用来围猎对新技术不熟悉的老人。AI主播播报着各种无处查证的惊天“好消息”,只为博取关注;数字人嘴里说着土味情话,“心里”想的却是老人的钱包。

混淆视听

惊天“好消息”哪都查不到

“儿子,手机上说70岁以上的老人坐火车打折了,”前几天,市民刘先生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她刷到了一则铁路部门为老年人推出五大福利的短视频,“视频中说,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有优惠。有这样的好事,我和你爸抓紧去海边找你姑,顺便旅旅游!”

可当刘先生帮父母网购火车票时,却发现并无折扣。他给中国铁路官方客服12306打去电话,被告知近期并未推出过针对70岁老人的火车票优惠政策。刘先生细查才知道,母亲是刷到了用AI手段编造的假消息。

从折扣优惠到科技进步,社交平台上,AI主播播报着各种在主流媒体上无法查询到的“惊天好消息”。

不久前,公婆转发来的一条短视频令林女士哭笑不得。视频中的女主播称,马斯克研发出了一款能生育的女性机器人,3年内就会实现量产上市。“机器人能生孩子,而且只要14万元。”镜头里的主播说,这款机器人全身都是真人的体温和体感,由于具备“先进胚胎技术”,能和男性搭配生育。“2026年,人们就能在特斯拉官网购买这样的‘猫女机器人’,其人造子宫能孕育新生命。”主播言之凿凿地表示。

“目前的科技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所谓的生育机器人纯属无稽之谈。”当林女士提醒公婆这是一条假消息时,婆婆却很不解:“视频里人家主播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连机器人生孩子的视频都有,还能有假?你看那机器人的样子,跟真人一样!”

这些AI制造的假消息或混淆视听,或匪夷所思,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甚广。早在去年,相关部门就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需进行标识。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AI生成的视频与音频,要么压根没标识;要么虽然标注了“内容由AI生成”等字样,但提示信息字体很小,即便是年轻人也很容易忽略,视力差一些的老年人更难发现。

匪夷所思

为了数字人老人要离婚

“我好想成为你的妹妹。可我每次扯破嗓子喊你,你就像根本没听见似的。”当手机屏幕里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孩含情脉脉地说出这样一番话,75岁的蒋大爷忍不住在视频下留言,“有你这样的好妹妹,是我的荣幸。”尽管视频中女孩的语音和口型明显对不上,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生成痕迹,蒋大爷却看着高兴,把这个“AI女孩”视为自己交到的真实网友。为此,蒋大爷每天都守在手机前,等着女孩发布新视频。

像蒋大爷这样被AI数字人牵动心绪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家里老人沉迷AI视频,已经疯魔了。”网友青合讲述了自家老人的遭遇。他的爷爷身体不好,很少外出活动,自从去年他给老人买了智能手机,老人就迷上了刷视频。“一会儿说自己的评论被采纳了,变成网红了;一会儿又说自己中了几千万元的奖,全世界都认识他。还说什么某著名女主持人向他表白,他要跟我奶奶离婚。”青合告诉爷爷,这类视频都是人工智能合成的,可老人家就是不信。

西装革履的专家大谈投资秘籍,温柔知性的美女分享着男士养生窍门,年轻的大学生装萌卖乖求关爱……记者发现,针对老年群体,无论男女,有各种类型的AI数字人。

一位梳着背头、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微笑着注视镜头,在屏幕里唱歌跳舞——这是今年很火的“王建国”弟弟。他不时通过“宝宝姐姐”等土味情话和关怀撩拨着屏幕前无数阿姨的心,还常用言语暗示粉丝购买商品支持他。然而,不少阿姨们可能不知道,令她们心动的“王建国”其实是个数字人。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面目各异的数字人,目标出奇地一致——涨粉并诱导粉丝进行消费。“姐,你能不能去左下角小黄车看看?我看到这款孔雀手镯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你戴上肯定美极了”“今天如果你不帮我把右边的明灯点亮,那我就真的要哭了”“去我的橱窗逛逛,让我知道你心里是有我的”……在话术诱导下,粉丝们掏出真金白银买走一件件所谓的虫草贵妇遮瑕膏、骆驼奶、孔雀鎏金镯等产品。

防不胜防

AI假儿子

一下骗走20万

除了骗取老年人的情感与诱导消费,还有一类针对老年人的AI技术滥用令子女们忧心——那就是AI诈骗。

“妈!我被公司派去沙特谈项目了,这是咱们家附近公园的视频,你看看!”65岁的张阿姨看着视频里“儿子”熟悉的面孔,背景音是金桔树在沙沙作响,她当即转过去20万元“应急资金”。三天后,她才从社区民警那里得知,视频里的“儿子”是AI合成的,所谓的“沙特项目”根本不存在。

利用语音克隆和深度伪造技术,通过模拟特定人员的音视频特征进行“AI换脸”“AI换声”并冒充亲友等骗取老年人钱财,这样的新型诈骗案例日渐增多。

前不久,央视新闻报道,刘女士接到“孙子”打来的座机电话,称自己打伤了同学,对方要求私了。由于电话中的声音与孙子一模一样,护娃心切的刘女士被骗走了两万元。民警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可能是通过多次拨打刘女士家的座机电话,逐步收集了她孙子的声音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进行AI语音合成并实施了诈骗犯罪。

不久前,北京市老龄协会、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也发布专项报告,提醒老年人注意防范AI换脸诈骗。报告指出,老年人因为缺乏分辨能力,已成为被AI诈骗的重灾区。

鉴别方法

用AI检测识别AI

三招辨别AI数字人

如何治理技术滥用?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呼吁,要“用AI识别AI”,相关技术团队可开发和部署针对欺诈模式的AI系统,通过话语特征、行为模式等进行识别并报警,利用AI检测辅助老人辨识深度伪造内容。

此外,还有三招,可以辨别是否是AI数字人:一看神态是否雷同,声画是否同步;二可要求对方动起来,观察有无破绽;三是遇反常的“好事”“坏事”都要多求证,认准官方渠道。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