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岳艳玲
花境设计者
银川市公园管理中心森林公园管理所长
■采访时间:2025年7月18日
■采访地点:银川
编者按——
盛夏时节,银川各处花境绽放,这些花境作品分布于主干道、公园、广场等地,让市民随时能感受自然清新之美。凤凰公园的“凤屿花台”“双色织梦・霓裳风吟”,或依水而建,或用植物演绎不同风格;森林公园的“森林觅境”,将小火车融入其中成打卡点……这些花境背后,凝结着园林工作者的心血,本次我们采访到的岳艳玲女士,便是银川花境设计的探索者之一。
花境
一种城市公共绿地的花卉应用形式。利用不同花卉、花灌木,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种植形式,表现花卉自然生长状态下的个体美和植物组合的群体美。在公园、休闲广场、居住小区等绿地配置不同类型的花境,能极大地丰富视觉效果,满足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物种多样性。
园林里的
“高精尖”作品
我与花境的缘分,始于一场“看不懂”的观望。早年间在园林行业工作时,常从上海、深圳的同行那里听说“花境”,但看到图纸上零碎的植物排布,总觉得摸不着头脑。直到2017年在银川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我才第一次在展园里见到实物——那片花卉不像花坛那样规整,却生长得错落有致,非常自然,可以说是季季有花、步步有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
但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却是在2022年。当时,我们在银川森林公园尝试做过一些花卉组合,把作品发给业内老师看,得到的评价是“还达不到花境的意境,更像花带”。我这才意识到,花境不是简单的花卉堆砌,而是园林里的“高精尖”作品——既要品种丰富,又要层次分明,还要随季节流转呈现不同景致。好的花境作品,充满自然野趣,看似随意,实则藏着对植物习性、色彩搭配的精准把控。
2023年,我和同事作为银川市学术带头人,去深圳参加了花境师的培训。那是国内顶尖的花境课程,老师教我们“小而精”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地模仿南方城市,跟风学他们的植物品种,而是要学他们对空间的理解、对自然的模仿。培训结束后,我们拿到了二级花境师资格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这种理念带回银川。
在实践里
打磨“本土花境”
学成归来后,我第一个项目就是解放公园的花境打造。说是设计,其实更像“摸着石头过河”。南方常用的植物在银川过冬难,我们就筛出在本地容易存活的品种,比如说,鼠尾草、松果菊、黑心菊等宿根花卉很耐寒,千屈菜能水陆两用,鸢尾能在湖边扎根。这些植物花期是错开的,春天有新叶,夏天有繁花,秋天有果序,冬天留枝干,也算有了“四季有景”的雏形。
真正让我有成就感的,是森林公园北门的“小火车”。那辆进口自英国的旧火车是公园的老物件,零件报废后一直闲置着。我们想给它“找个家”,就围着它做了L型花境。考虑到火车本身色彩亮眼,周围植物就选择以绿色为底,点缀少量紫色鼠尾草、黄色金鸡菊,既不抢戏,又能烘托“森林觅境”的氛围。
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波折。比如说地形太平,就运来土方堆出高低;缺路径,就用废弃枕木铺成步道;没景致,就把市民不要的石头搬来当布景。这些“变废为宝”的做法,刚好契合了“无废公园”的理念。种花境的时候更要精细——喜光的植物种南边,耐阴的往石缝里塞,怕涝的就垫高种植。每天我都去转一圈,哪株蔫了、哪片密了,随时都要调整一下。
今年春天,小火车周围的花全开了,市民来打卡时说“这老火车突然有了灵气”。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蹲在地上调整植物、冒雨整地形的辛苦都值了。
不止是好看
更是“会生长的艺术”
有人问我,花境和花坛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花坛是“画好的画”,花境是“会生长的诗”。它不用刻意修剪成固定形状,植物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去年种的小苗,今年能长到齐腰高;春天不起眼的宿根,夏天能开出一片花。这种自然的生命力,才是最打动人的。
就像森林公园东门那片花境,在大树底下,光照少,我们就以观叶植物为主:玉簪的叶片透亮,大吴风草的叶子像荷叶,麦冬能铺成绿毯。它们长得慢,但耐阴耐旱,不用频繁更换,符合“低维护”的要求。现在去看,石头边的角堇长密了,石头缝里的鸢尾抽出了花茎,这种“不经意的繁茂”,比刻意设计的更有味道。
不过,花境也怕“被打扰”。有些市民觉得花好看就摘,孩子跑进花丛里踩,我们只能围上护栏,又舍不得完全挡住,就留了步道让大家近距离看。其实花境的美,就在于“可远观也可近赏”——远看是一片景致,近看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姿态。我也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道理:不采摘、不踩踏,就是对花境最好的欣赏。
在热爱里
把“小事”做精
常有人问,做花境师需要有什么能力?我觉得首先是“热爱”。只有热爱园林工作,你才能潜心研究下去,知道松果菊喜欢晒,就别种在树荫里;明白假龙头怕涝,就别种在低洼处。这些不是课本能教的,需要自己天天去看、去记。
其次是“懂审美”。色彩不能乱搭,暖色调适合入口吸引人,冷色调适合林下造清幽;层次不能少,高的植物往后站,矮的往前排,垂吊的挂石头上。去年我特意学了色彩理论,才敢在花境里加紫色鼠尾草和黄色金鸡菊——这两种颜色对比强,却能在绿色里“跳”出来。
最后是“能坚持”。花境不是种完就结束的,要定期修剪、补苗、换品种。有时候刚种好的花被踩了,就得重新补;遇到极端天气,还要抢救植物。但每次看到它慢慢长成设计的样子,被市民夸“公园变好看了”,就觉得有劲头。
现在银川做花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是园林专业的,有的是纯粹喜欢花草。其实不管出身如何,能沉下心观察植物、琢磨搭配,愿意在本土土地上慢慢试,就能做出有银川味道的花境。毕竟,好花境不在“洋气”,而在“接地气”——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能让路过的人停下脚步多看一眼,就够了。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