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菌、避毒物、安心吃 炎夏食安五防线
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监测科科长、主任医师袁秀娟提醒大家,夏季高温多雨,是细菌性、有毒动植物性、真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在饮食上,首先需格外注意凉拌菜和卤味熟食。这类食品容易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引发食源性疾病。购买凉拌菜、卤味熟食时,应选择资质合格且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单位,注意吃多少买多少,避免长时间储存。家庭自制凉拌菜、卤味熟食时,要选用新鲜的水和原材料,能加热的原材料应彻底加热,冷却过程注意防护。加工过程中刀具、砧板、餐具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同时,要预防由食用野菜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做到不采、不吃不认识的品种。购买野菜应在正规市场、超市选购,尽量选择本地种植、具有多年食用历史的野菜。此外,要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野生蘑菇的经验并不可靠,避免中毒的最好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
夏季也是四季豆、芸豆、刀豆、豆角等各类菜豆大量上市的季节。生的菜豆中含有皂苷和红细胞凝集素,如果一次加工量过大、翻炒不均匀或加热不彻底,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因此,在加工菜豆时,一定要烧熟煮透,防止中毒。
还要注意预防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该病的具体病因物质尚不明确,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与食用被污染的小龙虾、淡水鳕鱼等动物性水产品有关。夏季是小龙虾的消费旺季,建议选择新鲜可靠的食材,烹饪前清洗干净,并确保烧熟煮透。同时应避免一次过量食用,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或身体状况不佳时更需谨慎。
暑期安全必修课 儿童溺水防护全攻略
暑假是儿童溺水的高风险期。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张亮表示,儿童溺水风险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儿童生理结构不同,头部占比较大(年龄越小占比越大),落水后,头部容易下沉,同时儿童喉部发育不成熟,呛水后更易引发喉痉挛,造成窒息,导致溺水;二是儿童代谢需求比成人高,对氧的需求高,一旦出现缺氧,身体对氧的消耗增加,儿童不耐受缺氧;三是儿童身体对体温调节能力弱,一旦落水后,体温迅速下降,低体温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
炎夏献血别大意 这四点要牢记
近期持续高温,但是很多献血者依然热情高涨。高温天气献血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宁夏血液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邵峰说,自1998年《无偿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临床用血100%来源于市民自愿无偿捐献,千人口献血率为10%。在大暑节气,气温较高,献血者献血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切忌贪凉或暴饮暴食,避免饮酒。献血前一天,多吃低脂肪、低油、低蛋白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切忌夏季贪凉或暴饮暴食。造血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这些“原料”在普通饮食里都有,因此献血后不必特意进补。二是献血前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献血时保持精神放松,献血后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正确按压针眼,在献血点休息10分钟左右即可。三是补充水分,科学饮食。炎热的天气会使人体消耗量变大,体液的丢失会使血浓度相对增加,因此献血前后应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主,不需要大吃大补,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四是注意清洁卫生,做好皮肤清洁,保护针眼位置不沾水避免感染。尽量不贪凉洗冷水澡。避免冷水刺激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加剧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引起的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目眩的不适症状。
邵峰提醒,夏季炎热,受睡眠、饮酒等因素影响,有的献血者会出现“转氨酶”高,而被告知需要延期献血。需要说明的是,转氨酶高并不代表就是肝脏出了问题!熬夜、劳累、喝酒、饮食油腻、剧烈运动等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转氨酶增高的情况出现。以上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在调整相应的习惯后,可恢复正常并参与献血。
一级预防
避免溺水,可以在河流、湖泊、水库等地方安装护栏、自动上锁的门、警示牌,还可进行警示教育、科普宣传等措施。
二级预防
降低损害,平时学习一些自救方法,比如 “仰漂式自救”法。具体操作:深吸气,头后仰,展上肢,膝微屈,嘴呼吸,等救援。
他人落水,千万别冲动跳下去,可以找树枝、竹竿低着身子递过去,也可以用空矿泉水瓶子装塑料袋抛过去施救,避免“手拉手救人”,否则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多人落水。
三级预防
降低后遗症,有些孩子溺水后被救上来,当时哭了、能说话,家长觉得没事就带回家了,结果出事了。这是因为溺水时水会刺激肺里的小气管,就像海绵被脏水浸过,过几个小时,小气管会慢慢肿起来,堵住空气进出,导致“迟发性肺水肿”。所以孩子获救后,要及时送到医院检查。
记者 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