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炎夏头晕乏力不一定是中暑 也可能是热中风偷袭 2025年07月23日  刘威

夏季炎热,你是否经常出现这样的感觉:昏昏沉沉、乏力嗜睡,年纪大的人感觉会更明显。出现这种情况,有人会认为是中暑了。殊不知,这也可能是脑卒中发出的信号。不少人认为,冬季才是脑中风(脑卒中)的高发季。其实,夏季患上脑中风的人群也不在少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中风”。

本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南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东和大家聊聊热中风这个“隐形杀手”,并教老人在炎炎夏日如何远离热中风的威胁。

高温天头晕眼花 竟是中风突袭

家住金凤区枕水花园小区的李大爷今年75岁,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就是有点高血压。上周连续的高温天气,可把李大爷热坏了。但李大爷总觉得吹空调对身体不好,所以一直忍着没开空调。

这天中午,李大爷正在厨房做饭,突然觉得一阵头晕眼花。他心想可能是天太热有点中暑了,就叫老伴扶他到沙发上躺着,还喝了点藿香正气水。可过了一个多小时,李大爷的症状不但没缓解,说话还变得含糊不清,右边的胳膊和腿也使不上劲。老伴这下慌了神,赶紧拨打了120。到了医院,医生一番检查后,确诊李大爷是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虽经过治疗,李大爷的病情逐渐好转,但还是留下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的后遗症。

为啥炎夏热中风也高发?

说起中风,不少人觉得离自己很远。但每年夏天,医院里总会收到这样的老人——明明前一刻还在锻炼、走路,突然就头晕眼花,甚至说不出话、动不了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热中风。

为何天气炎热也容易导致热中风?对此,许东解释,“炎夏气温高、气压低时,身体排汗及水分蒸发量增多,为了散热,皮肤血管扩张,皮下血液循环的血流量是正常气温下血流量的3~4倍。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会使中老年人血压升高,增加中风的发生概率。天气闷热,不少人头晕症状特别明显,血管舒缩功能变差。此外,高温酷暑易使人心情烦躁、动怒上火,这也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诱发中风。”

谁是中风危险人群?

高温天里,中风专找“薄弱环节”下手,这几类人尤其要警惕被偷袭。

60岁以上老人是高危群体。老人血管弹性差,加上常因怕麻烦喝水少,血液易变稠,像“黏粥”一样堵在脑血管里。

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也得注意。高血压让血管变脆,高血脂让血液“油腻”,高血糖损伤血管,高温天里这些问题会被放大,血栓风险会骤增。

此外,有过中风病史的人、肥胖者、爱抽烟喝酒的人,以及久坐不动、突然进出温差大的环境的人,都容易被热中风盯上。

学会区别中暑和热中风

高温天里,中暑和热中风都是常见的“高温杀手”,但很多人容易把它们弄混,耽误处理时机。其实,两者从成因到表现都有明显区别,学会区分才能及时应对。

许东具体介绍,热中风是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脑血管意外,一般表现为: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或偏身麻木(一侧肢体明显);言语表达障碍,或理解困难、言语含糊;口歪眼斜或流涎,步态不稳。如出现上

述一种或多种症状,请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中风发生后越早就医,死亡率和致残率就越低。

中暑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脸红、眩晕,之后会表现为高热,出汗少甚至无汗,严重时可能昏迷,但无特定偏侧症状。

所以,区分热中风和中暑的关键,在于观察患者是否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偏瘫),以及体温是否异常升高。

夏天老人做好这些事,减少中风风险

喝水别等渴

建议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约3~4瓶矿泉水),少量多次喝,别一次灌太多。出汗多的时候,可以喝点淡盐水或绿豆汤补充电解质。

降温要适度

老年人的血管不像年轻人那样有弹性,夏季要避免贪凉。在冷和热两种环境转换时,人体会有应激反应,血管会收缩。因此,天气热时屋内开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7℃~8℃为宜。同时使用空调时间不宜过长,电风扇不要直吹身体。

饮食清淡点

少吃油腻、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杂粮,比如芹菜、冬瓜、香蕉,既能补水又能防便秘。需要注意的是,便秘时用力排便也可能会诱发脑中风。

活动别过量

老人夏天锻炼,应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最好选择早晨或傍晚凉爽时刻运动,每次20~30分钟为宜,稍微感觉有点累了马上停下。

控制危险因素

高温只是一个诱发因素,预防中风最重要的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

小贴士

太阳直射下进行长期的户外活动,可能带来脱水风险,这是热中风的“幕后推手”。也有些老年人怕吹风,在高温天气不使用风扇或空调,也可能面临脱水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流减缓,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增加中风的发生风险。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