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你被消费主义 困住了吗 2025年07月23日  吴璇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的消费选择折射出多样的生活态度。有人执着于物质丰盈带来的安全感,有人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还有人在社交压力下作出非必要的消费。多元的消费选择,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究竟怎样的消费方式才能在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间获得平衡?本期,就让我们跟随一些讲述者和心理咨询师陈琪的分享,一起听听那些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烦恼。也许,他们的分享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失控的购物车

讲述人:晓海(化名) 28岁

银川某企业销售人员

打开手机,虽然购物车已经堆满了各种手表和限量款球鞋,但只有下单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我心里的空洞才能稍稍被填满一点。可这种满足感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空虚。

小时候,我的零花钱被父母严格控制着。看着同学们放学后围在小卖部前买零食、玩具,我只能默默走开。记得有次路过文具店,橱窗里有支钢笔让我挪不开眼,可它的价格是我一个月的零花钱。我鼓起勇气向父母开口,得到的却是严厉的斥责:“你怎么不和别人比比学习,总比这些没用的。”

因为零花钱少,我一直不敢参加社交活动,也没有什么朋友。那些集体聚会、生日派对,对我来说就像遥不可及的梦。我总是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世界里。

工作后,当我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突然发现自己对物质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望。看到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需要的,都要立刻买下来。起初只是买些小物件,后来开销越来越大。我开始疯狂收集一些贵的东西,从名牌的球鞋到手表,各种款式都想收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童年缺失的快乐。

直到有一天,我看着信用卡账单上惊人的数字,才惊觉自己已陷入了报复性消费的漩涡。我以为花钱能填补内心的空洞,可那些堆积如山的物品,还是无法治愈我。

心理点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琪分析说,晓海的经历很具代表性,所谓报复性消费表面看补偿了童年的缺失,更深层的也许是被“低自尊”和“无意义感”引发出的空虚和焦灼感所裹挟。限量版球鞋,让他人投来艳羡的目光。一次次听到支付成功的提示音响起,让晓海体验到了“我行、我可以”的有能感。靠消费来弥补内心的空洞,就如饮鸩止渴,会把自己陷入到更加空虚和疯狂的境地里。

看见即疗愈。晓海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走出原有的内在循环,建立起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感寄托。

屏幕里的救赎

讲述人:陈芳(化名) 31岁

自由职业者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我通红的眼睛。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向我道谢,我的手指已经麻木,却还在机械地点击着“赠送火箭”。支付宝扣款提示音响起时,我终于长舒一口气。

前几年,我还是人人羡慕的“高薪人士”,日子过得体面又从容。没想到,我所在的行业一下子停摆。失业通知来得突然,我攥着补偿金退掉了工位,蜷缩进出租屋。不敢接父母的电话,不敢刷朋友圈,我像只鸵鸟般把自己藏起来,刷手机成了每日最大的消遣。

起初,我只是在游戏里打发时间,后来渐渐沉迷在虚拟世界的成就感里。再后来,我发现给主播打赏能换来一声声专属的“谢谢姐姐”,那些隔着屏幕的热情回应,竟比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更能让我安心。明明存款一天天减少,我却总在安慰自己:“就这一次,花完这笔就收手。”

直到前几天,房东过来催我缴房租,我打开银行APP,才发现账户余额已不足三位数。直播间里的欢呼声还在继续,我看着手机里的余额,突然意识到,那些疯狂消费换来的短暂欢愉,不过是把我拖向另一个深渊,我现在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心理点评

陈琪分析,从陈芳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恐惧和无助。之前“被羡慕”的生活,也许正是她长期回避压抑内心的屏障。当这些屏障消失,她“蜷缩”在出租屋,不敢接听父母的电话,担心现在的自己不被父母接受。网络上的“专属”回应,让她体会到的是比现实关系更容易获得的安心。这说明,在现实关系中,陈芳可能时常体会到不安和紧张,内心情感需求可能长期得不到正向回应。

对此,走出困境的核心是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同时,面对曾经的缺失,在现实的关系中,要去积极重新体验被关注、被认可和被爱。

“月光”困局里的挣扎

讲述人: 晓玉(化名) 24岁

银川某公司职员

毕业后,我进入一家私企工作。同事们大都衣着精致,出入有车。第一次团建时,他们定了一家日料店,人均二三百元,AA制。我捏着刚转正的4000元工资单犹豫了。可当所有人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那句“我就不去了”卡在喉咙里,最终化作一句“算我一个”。

从那以后,我渐渐陷入“月光”困局。女同事约着买联名款彩妆,我咬咬牙分期加入;她们讨论最新款包包,我刷信用卡也要买个品牌撑场面。但每次消费后,我都在出租屋里吃着泡面计算账单,看着欠款数字不断攀升,心里既不安却又害怕被看不起。

上周,同事又兴高采烈讨论着去新开的网红餐厅打卡。为了不扫兴,我只能强装镇定地点头附和。就这样,每月的发薪日反而成了我最煎熬的时刻,工资还没捂热,就要先还上个月的信用卡。

一天,我抱着快递盒突然意识到:那些硬撑出来的“合群”,早已让我在消费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真正的自己正被一件件撑场面的物品包裹得快要窒息。

心理点评

陈琪说,晓玉的消费让人有个疑问,“合群”对她来说如此重要,到底是因为什么?在这个高消费的小圈子里,和同事在一起能满足晓玉内心什么样的感受呢?答案是,晓玉内心可能希望被接纳、被高看、被认可、被喜欢……而这些名牌物品一时间也成了被更多人所喜欢和追求的代表。所以晓玉把内心的需求投射到了这个小群体里,投射到了一笔笔硬着头皮的消费里。这也说明,晓玉的自我认同感较弱,容易被外部评价牵着鼻子走。

对晓玉来说,应该把目光从外部收回到对内在的关注提升上。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我认可,才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我。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