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镜纳山河——刘宪忱宁夏风光摄影作品展”在宁夏美术馆开展,展览吸引了众多热爱影像的文艺爱好者,以及本地摄影师前来观展。本次展览精选宁夏本土摄影家刘宪忱创作的54幅代表作,用光影艺术生动诠释“塞上江南”的自然风骨、人文积淀与诗意美学。
镜头里藏着宁夏最美风光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在这里邂逅,从“一河三山”的自然风骨,到“两沙一陵”的人文积淀,宁夏风光从来都不乏追光逐影者,刘宪忱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刘宪忱是宁夏本土摄影家,曾在原宁夏农业展览馆担任专职摄影师,自上世纪70年代末投身摄影创作,长期深耕风光摄影,年逾70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他常年背着重达30公斤的照相装备,驾驶越野车穿越在山水间,行摄中国。40多年的摄影生涯,让他擅长在平凡中发现美。很多人说,他的镜头中,藏着宁夏最美的河流、山脉、树木与云朵。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精选了刘宪忱创作的54幅作品。一幅幅山川起伏、云雾缭绕、古迹低语的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生动呈现了宁夏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为观众提供了一扇沉浸式感受宁夏风情的窗口。刘宪忱镜头下的宁夏,不仅是独特地理造就的生态奇迹,更是中华文明在黄河岸边的生动注脚。
用镜头表达对家乡的深刻情感
展览中《云系山巅》《光缚苍龙》《西夏陵》等代表作,以极致光影刻画宁夏作为“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的多元景观。
此次展出的作品以宏阔视角呈现黄河穿行苍茫大地的雄浑气魄、贺兰云海掩映古长城的壮美画卷、六盘秋色浸染梯田的诗意之境,兼具艺术感染力与历史叙事性,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宁夏“一日阅四季”的生态奇观。“这次展览,我挑选了54张照片展出,正巧我是54年出生的,这或许是种天意。”在展览现场,刘宪忱笑着这样对记者介绍道。他表示,此次展览用镜头扫描宁夏的秀美山河,其中,贺兰山的篇幅是重要内容。
“贺兰山下的风光,真的是太美了。”刘宪忱说,他喜欢去贺兰山下
拍摄,拜寺口双塔的霞光,初夏令人惊艳的银河,还有一朵朵贺兰山下的蓝色小花,耳语着悄悄话……这些是属于宁夏的美,刘宪忱用镜头表达对家乡的深刻情感。
“我常会爬上海拔3000多米的贺兰山主峰,用镜头记录山与云的每一个变化。”在展览中,看完刘宪忱的照片,会有一种被大自然的美深深打动的共鸣。观者能看到贺兰山上的云雾如诗一般流动,云、山、树与人共在一个画面中,仿若形成了一个对话的语境。有时,也会品味到一些玩趣瞬间,比如有一张照片里,云朵像极了一个科学家的头像,刘宪忱笑言,“很多人以为是PS出来的,其实就是在贺兰山边上拍的,画面极其简约,这是自然赠予我们的美,我只是用镜头记录下来。”
摄影镜头下的诗意美学
在刘宪忱的影像中满是诗意美学,让人有一种观赏中国水墨画的感觉,在刘宪忱看来,“一张好的照片,意境是大于形状的。”
在展览中,《西夏陵》那张摄影作品就让人感受到这种美,两朵奇特的云恰巧飘过西夏陵的上空,缓缓叠加,刘宪忱运用慢门摄影的技术,把这种美捕捉并诗意地展现了出来。细品下,这张照片的场景感又特别强,让观者瞬间穿越进入画面,感受到西夏陵的神秘与雄浑。刘宪忱坦言,他希望他的作品除了让观者感受到美感,也能品味到一些更有深度的故事。
认真观赏并品味这54幅摄影作品,会感受到宁夏风光中江南的婉约与大漠的豪情,镜头下诗意与美感交织,让人仿佛走进一部动人的宁夏风光片:在群山前,金色的树木排着长队,群山豪迈,树木婉约,唯美如画,那是刘宪忱镜头下深秋的六盘山;在沙漠中,一棵绿色树仿佛在与光影对话,那是刘宪忱镜头下对希望的诗意表达。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