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兰花诸相》 小小兰花,竟是“千面高手” 2025年07月25日  吴璇

你知道吗?我们用来做香草冰淇淋的香精,其实来自一种兰花;大萧条时美国人连面包都吃不起,却有人为一株兰花砸出千万重金;甚至在H·G·威尔斯的小说里,兰花会悄悄伸出藤蔓,把探险者拖进丛林深处——这些听起来像野史的故事,全被写进了后浪出版公司出品,海峡书局出版的《兰花诸相》里。这株我们印象中“优雅脆弱”的植物,在书里活成了个“千面高手”:时而性感诱人,时而狠戾如杀手,时而又化身摇钱树,把人类的欲望、贪婪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兰花比你想象的

更会“搞事情”

如果你以为兰花只是插花里的“花瓶”,那《兰花诸相》会给你上一课。作者吉姆·恩德斯比像个侦探,从历史边角料里翻出了一堆兰花的“黑料”:

19世纪的欧洲贵族为了收集稀有兰花,专门派探险队深入东南亚丛林。有记载说,有人为了抢一株“鬼兰”,在雨林里和当地人动了刀;更疯狂的是,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兰花产业反而爆火——花农靠培育新品种发了财,拍卖行里一株“卡门”兰花竟拍出上千万美元的天价。而如今习以为常的香草味里,也藏着兰花的野心,香草香精来自“香荚兰”,这种兰花曾被加勒比海的原住民当作“爱情灵药”,殖民者发现后,硬是把它变成了横跨欧美殖民地的经济作物。

就连虚构作品里,兰花也不曾安守本分。在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长眠不醒》里,富商别墅里的兰花温室藏着谋杀案的关键线索;电影《007之太空城》中,反派用兰花毒素制造生物武器。“人类总觉得自己在掌控植物,可写故事时,偏要让兰花当幕后大佬。”作者在书中如是说。

人类追了它两千年

反而被它“驯化”了

在《兰花诸相》这本书中,兰花堪比“人类历史观察镜”。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绅士们突然痴迷兰花,把温室里的培育竞赛变成“上流社会暗号”——谁家能养出罕见的“兜兰”,比戴金表还体面。

而达尔文的出现,彻底揭穿了兰花的“小心机”。他在《兰花的传粉》里写:有些兰花会模仿雌蜂的外形和气味,骗雄蜂来“相亲”,顺便带走花粉;还有的兰花会分泌类似花蜜的液体,却只给“传粉劳模”留一口——原来这植物在自然界里,早就把“诱惑”和“欺诈”玩得炉火纯青。

本书作者恩德斯比自己也是一名“跨界玩家”,他是剑桥科学史博士,却能背出H·G·威尔斯小说里所有有关兰花的段落。他说写这本书的契机很偶然——某次吃香草巧克力时,突然想起钱德勒小说里的兰花温室,“就像突然发现不同时空的兰花在对我眨眼”。这种随性的视角,反而让历史变得鲜活:当你知道古希腊人对兰花的幻想,和现代人对“网红兰花”的追捧本质上没区别时,就会突然懂了:不是人类在“玩赏”兰花,是我们心甘情愿被它吸引,把自己的欲望、浪漫甚至焦虑,全寄托在了这株植物身上。

每一株兰花都是

“故事匣子”

本书译者刘夙在译后记里说:“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辰山植物园里的兰花——以前只看它开得美,现在会想:它的祖先是不是也骗过蜜蜂?有没有人曾为它跨越重洋?”

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乍看是讲兰花,其实更教会你重新看待身边的植物。你会发现,菜市场里的葱、姜、蒜,阳台上的多肉,或许都藏着被忽略的故事。而书中穿插的邱园珍藏插图(比如19世纪手绘的“蝴蝶兰图谱”),更是让这些故事有了生动的画面感——泛黄的纸页上,兰花的花瓣像在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历史里跳出来。

如果你爱听野史秘闻,它有“天价兰花”“殖民时期的植物战争”;如果你喜欢自然,能看到达尔文没说透的兰花生存智慧;如果你是文艺青年,会被“用兰花隐喻人性”的写法戳中。就像作者说的:“兰花最神奇的不是它的样子,而是总能让人类忍不住为它编故事——而这些故事,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