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凤区紫馨苑社区,有这样一群基层工作者——“70后”的幺玉慧、“80后”的韩桃桃、“90后”的王珊珊,她们扎根社区,日复一日地做着看似琐碎的工作,用真心和实干为居民筑牢了幸福的根基。
A
调解室里的“多面手”
在紫馨苑社区调解室,“70后”的幺玉慧是居民眼中的“知心大姐”。面对因赡养问题争执不休的兄妹,她语重心长地说:“父母把你们拉扯大时,可没嫌过谁吃得多穿得贵,现在他们老了,盼的不过是端碗热饭、说句贴心话。”
当有年轻人因施工现场安全措施不到位受伤时,她又化身“护崽母亲”,拿着照片与施工方据理力争:“这不仅是要讨个说法,更是要让他知道,有人在乎他的疼。”而对于社区矫正人员,她则像朋友一样鼓励:“社区有公益理发的活儿,你手艺好,不如试试?靠自己本事帮人,比闷在家里强。”
“调解不是靠嘴皮子,是靠真心换真心,你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人家才愿意跟你掏心窝。”幺玉慧用一次次耐心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让社区更温暖。
B
每月32户的暖心约定
“桃桃又来啦!”7月18日,82岁的老人卫安一开门,就笑着招呼韩桃桃进屋。作为社区“贴心人”,韩桃桃每月都要上门为32户高龄老人办理津贴认证、核对信息。
“卫奶奶,今天给您做个月度认证,您坐着别动,我拍张照就行。”韩桃桃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叮嘱老人注意饮食安全。她来到居民郑学宁家,说明来意后,老人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发愁。“郑爷爷,别着急,我帮您看看津贴到账没。”她接过手机,调大字体,耐心操作。
“再小的事,能月月给老人们帮上忙,让他们少些操心,坚持重复做下来就有意义。”韩桃桃的帆布包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老人们的点滴需求。正是这份坚持,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C
“铁脚板”走出安全防线
“灭火器压力值要定期检查,应急通道绝不能堆放杂物。”这是“90后”的王珊珊的日常工作,她手持检查表,逐项排查托管机构的消防、食品安全隐患。在一次联合检查中,她发现辖区“小太阳”托管中心厨房电线未穿管保护,立即要求整改。“暑假到来,托管机构人员密集,必须从源头消除用电、食品等安全隐患。”她边记录边向负责人讲解规范要求。
“每天走街串巷,看似重复琐碎,但能保障居民的安全,能让居民感受到有人牵挂。”王珊珊的工作日志本上写满了待办事项:托管机构检查、商户安全隐患排查、防汛应急准备……她用“铁脚板”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筑牢了社区安全底线。
三代社区工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坚守,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重复着琐碎的工作,却用真心和实干书写了基层服务的不凡篇章。正如她们所说:“把小事做好了,就是最大的不平凡。”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