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战场上,每一克被拦截的毒品背后,是缉毒警以生命为刃的无声守护。”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禁毒题材剧集《扫毒风暴》迎来大结局,豆瓣评分达到7.9分,口碑与收视表现俱佳。作为暑期档的硬核剧集,《扫毒风暴》在开播前就凭借口碑效应锁定“剧王”地位,开播后热度持续攀升,成绩亮眼。剧集张力的持续释放引发了观众的深入思考。
01 多线叙事 扑朔迷离
《扫毒风暴》的时间线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新型毒品冰毒正开始向我国境内渗透,这也成为缉毒工作的新重点——这一背景在同类禁毒题材剧《雪迷宫》中也有体现。该剧通过多视角叙事,既生动展现了一线缉毒警察的忠诚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又真实还原了上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的缉毒工作生态,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切片式”呈现。
《扫毒风暴》中,秦昊饰演的卢少骅身兼两职——既是西港市化工厂保卫科员工,又在哥哥的走私公司“兼职”。剧情从卢家货柜被手下阿胜偷运冰毒并被海关查获展开,随着阿胜遭人灭口,案件逐渐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刚在边境完成卧底任务的缉毒警察林强峰(段奕宏饰)接手此案,与卢少骅形成“双雄对决”的斗智格局。剧集巧妙设置了三条叙事线:境外海洛因走私旧线、新型冰毒制贩新线,以及对应的缉毒警察行动线,这些线索通过阿胜被杀案和海关冰毒案相互交织,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缉毒叙事网络。
多线叙事自有其优点,一方面可以给观众带来更为写实、更为可感的社会样貌;另一方面也能为影视剧集提供更为扎实的人设基础和叙事起点。在《扫毒风暴》中,多线叙事的确增强了毒案迷局的悬念感,但因为开局线索太多,交叉叙事让剧情初始稍显纷繁复杂,好在三条叙事线明暗交织,随着剧情从渐入佳境到全面爆发,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剧集中,明线有两条,即当地缉毒警探查海洛因案与林强峰返回西港后调查阿胜被杀案,齐头并进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剧集张力,暗线则是境外的毒贩旧势力因冰毒的出现开始出现权力更迭,对丰富剧情起到了较强的作用。
随着阿胜被杀案的推进,背后制毒师老鬼的出现将多方线索连接起来,作为阿胜被杀的直接关联者,其在逃亡中与主角卢少骅产生交集,并阴差阳错教授其制毒方法,从而引出背负巨额债务的卢少骅走上“黑化”的不归路。当然,《扫毒风暴》最精彩之处既不是毒枭从坠入深渊到彻底迷失,也不是一线缉毒警的成长历程,而是围绕毒品以冷峻的笔触精心编织出环环相扣的巨网。这张无形的网能够跨越阶层与职业,将无数家庭拖入深渊,展现出其对个体生命的毁灭性以及对社会根基的侵蚀性,观众正是在感受戏剧本身力量迸发的同时引发深入思考。
剧集通过城市中多样化的场景,生动展现了缉毒干警与毒贩之间的生死博弈。在这些场景中,观众既能看到干警的奋勇追击与毒贩的负隅顽抗,也能目睹中间人的命运沉沦与牵连者的人生浮沉,塑造出一组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群像。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让观众得以深入理解毒品网络的复杂生态,以及警方在缉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
02 缉毒群像 残酷写实
剧集中,主角卢少骅从普通化工厂职工“黑化”成为制毒高手这一情节设置,被认为原型人物来源于现实中的毒枭刘招华。现实中,刘招华曾利用独创合成技术大规模制造冰毒,涉案冰毒总量超过14吨,为1999年左右全球最大规模的冰毒案件之一。当然,作为禁毒题材剧集,整个故事并没有将大量笔墨放在毒贩身上,而是着重刻画了以林强峰为代表的缉毒警察群体,完整细致地呈现了奋战在缉毒一线的警察群像,以残酷写实的手法再现上世纪末艰苦卓绝的禁毒工作。
虽然采用了“双雄对决”的叙事模式,但剧集对缉毒警察林强峰的人物背景给予了更深入的刻画。故事从他的卧底生涯展开:当年与他一同执行卧底任务的林百川因身份暴露而牺牲,林强峰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遇害。唯一的破案线索是毒贩身上的特殊文身。多年后,当林强峰带队追查毒枭“老鬼”时,在杀手身上再次发现相同文身,由此揭露出西港本地毒品网络与境外贩毒组织的隐秘关联。
作为警察专业户演员,段奕宏此次塑造的缉毒警察林强峰可谓独树一帜。这个角色的特殊性源于其卧底经历——目睹战友牺牲的创伤,让归来的林强峰表面玩世不恭、行事不拘一格,实则思维缜密、经验老到。虽然离开西港多年,但他仍保持着活跃的线人网络,很快就通过情报渠道摸清了当地毒贩的关系网。围绕这个核心角色,剧集还塑造了缉毒大队成员等一众性格鲜明的警界人物,共同构建出立体的缉毒警察群像。另一方面,以卢少骅为代表的毒贩群像同样刻画深刻。剧集既展现了人性在利益诱惑下的扭曲异化,也通过这个犯罪网络的发展轨迹,回答了“为何冰毒未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时代之问——既是暴利诱惑使然,更是人性阴暗面的真实写照。
纵观整体剧集可以发现,在人物刻画的整体基调上,主创们选择了既不脸谱化也不美化,更加注重写实感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克制化”表达。剧中,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派角色,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几乎没有太过直白地去传递人物内心感受,而是在下一个行动环节中进行呈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与表现手法,其作用还在于不仅可以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呈现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够激起观众对该剧多层面叙事悬念的关注和好奇。
此外,《扫毒风暴》在画面质感、服化道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对所处时代风貌进行了精细复刻,展现了浓郁的上世纪90年代气息,为剧集所营造的真实感与纪实性精准助力。剧中,上世纪90年代的元素丰富,从老式“大哥大”的笨重机身、传呼机的单音蜂鸣,到家中的复古装修风格、街市的质朴宣传标语、晶体管闪烁的原色霓虹,都能够唤醒观众对当时那个年代的记忆。显然,《扫毒风暴》通过对时代细节的雕琢,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为剧中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土壤,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悬浮的“传奇”,而是嵌入时代肌理的真实人生。
03 主题表达 突破创新
剧集在“双雄对决”的叙事架构上虽处理得较为流畅,但仍存在明显缺憾,两位主角的正面交锋戏份偏少。在有限的对手戏中,段奕宏精准演绎了林强峰玩世不恭外表下的敏锐机警,秦昊则通过内敛的表演展现出卢少骅沉稳老练的心理素质。可惜的是,两位演员最具张力的表演时刻大多出现在各自的支线剧情中,这种正面交锋的稀缺导致戏剧张力有所削弱,难免让期待看到更多巅峰对决的观众感到些许失望。
抛开叙事上的欠缺暂且不谈,《扫毒风暴》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值得说道。该剧导演五百曾凭借《心理罪》《扫黑风暴》等悬疑涉案剧“出圈”,此次在拍摄手法上采用大量的手持拍摄与高对比度的色彩运用。应该说,这样的表达创新与剧集主题是契合的,或许太过晃动的画面与略显鲜艳的色彩对于观众的接受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手持摄影能够增强临场感与时代沉浸感;另一方面,剧烈晃动的画面和强视觉冲击的色调势必也会引发部分观众关于眩晕的吐槽。
不过,从涉毒剧的表达创新来看,这样的选择其实尚能理解,也需要广大观众的包容。比如跟随人物以第一主观视角切入,在表现吸毒成瘾画面时大胆采用颠倒变形画面处理手法。这种较为夸张的影像风格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毒品对人脑不可逆的损害,能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吸毒者的异常与癫狂。同时,手持摄影的粗粝风格对应剧中毒贩的心狠手辣,复古色彩的滤镜也加重了剧集的年代感,用影像再现了那个制毒贩毒产业猖獗的年代。
可以说,《扫毒风暴》是一个全民性的题材,这种题材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和社会价值,是比较接近民生与接地气的。《扫毒风暴》摒弃刻板说教,通过多处细节的展现,于无声处将毒品之害和缉毒之艰细腻呈现,引发观众共情。剧中警方缴获11吨冰毒的画面是中国禁毒史上无法磨灭的伤痕印记,它无声地诉说着毒品足以摧毁个体灵魂、瓦解社会根基的恐怖力量。在这一点上,《扫毒风暴》将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的主题深植于剧情的毛细血管之中,成功让观众代入了每一个受害者,去深入感知刺痛。
说完优点,还是应该说说短板。尽管口碑与收视率都不错,也被不少网友夸为“剧王”,但是从有效播放量排名来看,《扫毒风暴》与同期剧对打时几乎没有拿过第一,问题还是出在了它的短板上。首先是多线叙事带来了“混乱感”,人物众多、线索繁杂让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存在迟滞感,观剧的过程中不得不费劲梳理人物关系与剧情逻辑,多少有点像初读外国名著被繁杂的人名所击溃的感觉。其次是对手持摄影的过度运用,尽管与主题表达契合,但还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分散观众对剧情本身的注意力,需要找到平衡点。
瑕不掩瑜,《扫毒风暴》可以说是一部更加本土、更加宏大的缉毒大剧,希望能够为同类题材剧集带来启迪与借鉴。
记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