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喜好京剧,他不但爱看京戏,而且自己还拉得一手好京二胡,受其影响我们从小就熟悉了京剧中的不少“曲牌子”。
那时常听父亲说宁夏的京戏爱好者是很有福的,因为宁夏京剧团里有不少京剧名家都是1958年从北京的中国京剧院四团调拨来的。这里人才荟萃,名角不少。
我第一次随父亲去看戏还是在小学暑假时,一天,他的一位同样爱好京剧的朋友来家说,要带父亲晚上去红旗剧院看戏,我知道后也闹着要跟着去,来人只好答应了。谁知到场后却没买着票,那人竟找来两把折椅带我们坐在舞台前的乐池里。那天演的戏是《佘赛花》,由李鸣盛和李丽芳分饰戏里的男女主人公。戏里演的故事内容我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只觉得花花绿绿的戏服和打斗的武戏还不错。由于我是小孩个子矮,在乐池里要常常仰起脖子来看戏,很不舒服,这就是我第一次看京戏的难忘经历。
上世纪60年代初,宁夏京剧团在全国首次排演了现代戏《杜鹃山》,由李鸣盛饰演乌豆(后称雷刚),李丽芳饰演贺湘(后称柯湘),因为是现代戏,从故事情节到服装打扮都很贴近生活,因此很受欢迎。
当时我已上了初中,为让大家接受红色教育,学校还特意包场组织同学们去红旗剧院观看京剧《杜鹃山》,回来还要写作文。
1964年7月,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调演期间,周总理亲切接见了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后来李丽芳调离宁夏,去了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
1992年12月,我区特邀北京几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宁夏京剧团联袂演出,当时父亲已是古稀之人,为陪父亲看戏,我特意去红旗剧院买了两张座位在第三排的甲等票,当晚我和父亲一起观看了北京来宁的艺术家李崇善和沙淑英表演的《四郎探母》以及李业德、王加铭表演的《乌盆记》。
那夜父亲显得很高兴,散戏后在回家的路上,他老人家不停地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京戏的趣闻轶事,从京胡和京二胡的区别到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使我增长了不少戏剧知识。
□安涛(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