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外卖补贴掀起狂欢 价格战下谁是赢家? 2025年07月29日  吴春霖

“满25减21”“满18减18”,有的甚至“零元购”……近日,美团、饿了么(依托淘宝闪购)等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这场补贴大战似乎创造了多方共赢:消费者薅到羊毛,骑手日入近千元,平台数据飙升。但在这场外卖红包补贴战的狂欢背后其实暗含隐忧,骑手、商家和消费者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A 消费热情高涨 服务却打折了

此次补贴大战从消费者角度看,无疑是一场“薅羊毛”的盛宴。满屏几乎“白送”的餐食、饮品让消费者萌萌难掩兴奋:“2块钱的米线、1块钱的奶茶,甚至还有免费柠檬水,这样的补贴力度太诱人,必须得抓住机会。”

市民张女士也发现:“最近点外卖真的太划算了,以前一杯十几元的奶茶、果汁,现在用了平台补贴,几块钱就能买到。我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会点,感觉实现了‘饮品自由’。”

在各大平台“满减”“0元购”等补贴策略的刺激下,消费者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薅羊毛”成果,交流如何获取更多优惠的经验,一时间,外卖消费在银川市民中热度飙升。众多消费者纷纷加入抢购行列,形成了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

在企业写字楼办公的廖亮虽然较为理性,但也不得不承认补贴改变了自己的消费习惯。他工作的写字楼有一家咖啡馆,以往他习惯在品牌小程序下单自提,而现在,外卖平台的优惠让他选择了外卖。他展示了自己的订单详情:小程序下单一杯价格16元,而外卖平台下单一杯只要六七元钱。“淘宝闪购(饿了么)的优惠力度最大,平峰时期也能减不少,周末有的奶茶能低至一两元一杯。”廖亮说。

但是,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也不自觉地陷入健康与品质的双重陷阱。有些商家要求满减才能享受优惠,这就需要消费者为凑“满减”购买可能本不需要的食物;一些消费者还遇到过货不对板,以及因为配送超时食物变质的情况;还有的消费者发现,一些价格腰斩甚至免费的外卖,出现了食材缩水、服务打折等问题。

B 看着热闹但不挣钱 商家进退两难

商家们对这场大战的反映较为复杂。不少商家反映,受平台补贴影响,近期外卖单量明显上升,但堂食份额却大幅下降。某连锁快餐加盟商何先生表示:“看着订单量增多挺热闹,实则没怎么赚钱。一方面,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原本选择堂食的顾客纷纷改为外卖下单。这两个月几乎都是外卖单,堂食非常少。淘宝闪购单量激增,能达到美团的一到两倍。另一方面,外卖利润远低于堂食,因为平台要抽成。”

何先生透露,外卖大战实际上是商家与平台共同承担补贴,具体比例因商家而异。他举例,一份标价60元的套餐,顾客实付16元,而商家实收不到14元,这其中的补贴除了平台,商家也要承担一部分。他说,每个用户的支付价格不同,商家到账金额也五花八门,难以精细计算利润,但能确定的是,外卖利润远低于堂食。

餐饮老板张女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直言外卖不赚钱,从内心来讲并不愿意涉足。为了迎合平台价格策略,她不得不在菜品分量上“妥协”(减量),但依旧撑不起高频订单的成本,再加上平台抽成、食材成本和配送费,算下来一单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因订单太多,店里人手紧张,有时候连出餐都成问题,顾客的差评也变多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商家陷入了这样的两难境地:不参与平台补贴活动,担心订单量大幅下降;参与活动,又面临成本压力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

采访中,也有商家表示了担忧:“当顾客习惯了低于成本价用餐、0元配送费,到餐厅吃饭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餐饮市场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表面繁荣,而是要细水长流的生态共生。

C 骑手压力骤增 收入翻倍风险加倍

近期,补贴导致外卖行业订单量大幅增长,这一变化让外卖骑手提升了收入,但同时也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逐渐凸显。

有外卖骑手表示,平日里一天收入二三百元,而在补贴大战期间,一天能赚七八百元,而这也带来了高强度的工作。商家爆单导致配送超时风险增加,单次超时罚款3元到4元,若遭顾客投诉则直接扣好几百元,一天的辛苦就白费了。此外,大量订单集中在茶饮等品类,导致正餐配送不及时,也引发了部分消费者的不满。

骑手王师傅说:“这几天订单多得接不过来,从早到晚都在跑。虽然辛苦,但是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以前一天跑三四十单,现在能跑七八十单,收入差不多翻了一倍。”不过,订单量的激增也给骑手们带来了一些困扰。由于商家出餐速度跟不上,骑手们常常需要长时间等待,导致配送时间延长,面临顾客投诉增加的风险。而且,为了赶时间,骑手们在道路上骑行的速度普遍较快,交通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

业内人士表示,外卖订单激增带来的这种情况,反映出外卖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平衡骑手收入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保障骑手的合法权益和交通安全,同时兼顾消费者的用餐体验,是外卖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D 规范促销行为 发展需回归核心

据京东相关人士透露,京东外卖补贴策略现已转向更精细化的模式。7月8日,京东正式启动面向商家的“双百计划”,平台新投入超百亿元,扶持品质餐饮商家销量破百万,打造标杆效应,助力商家实现可持续增长。平台更呼吁:“好生意,不靠烧出来,更不靠刷出来。可持续,才是真增长。”上线4个月,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在京东外卖订单量突破百万。

京东外卖对用户的百亿补贴仍在继续,和其他外卖平台重点补贴茶饮不同,京东会强化对正餐、小龙虾等更具“品质”感的餐食品类的补贴,同时通过爆品策略强化用户心智,比如7月11日新上线的16.18元一口价的小龙虾,聚焦更受用户欢迎的爆品,更加精准补贴有效需求,从而带动增长。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表示,美团不想卷入无意义的价格战,但为了自保不得不反击。美团在应对竞争时,采用了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策略。例如,通过到店自取等方式优化订单结构,减少无效补贴。而且美团的系统能力能够精准地发放补贴,避免资源浪费。“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有耐心培养的市场,它真正的增量在于让适应即时零售的消费者买更多的品类,而不是试图扩大用户总量,最核心的是用户体验要有保障。”王莆中说。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要求相关平台企业“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要求各平台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停止价格战、补贴战等恶性竞争行为,要将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保障食品安全上,通过正当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吴晓芹认为,各外卖平台补贴大战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用户,但长期来看,这种烧钱的竞争模式是否可持续仍有待观察。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无疑是在“赔本赚吆喝”,若不能在补贴结束后留住用户,前期的投入将付诸东流。此外,过度依赖补贴也会导致平台忽视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平台应回归服务本质,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配送效率等方式来吸引用户,而不是单纯依靠补贴。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随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约谈,这场如火如荼的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或将逐渐降温。但这场大战所带来的影响,无疑值得整个行业深思。外卖行业能否摆脱补贴依赖,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