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三伏天“热”情似火 专家教你智斗中暑、晒伤、蚊虫“三剑客” 2025年08月01日  沈亚婷

中暑、晒伤、蚊虫叮咬,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天气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诸多挑战。医院接诊的中暑及日光性皮肤损伤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户外作业工人和老年人成为中暑高发人群,暴晒引发的皮肤问题也显著增加。如何应对三伏天的健康挑战?银川市各医院专家给出了健康建议。

7月15日,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中暑的78岁独居老人。老人居住在一楼闷热潮湿的居室,因门窗紧闭且未开空调,仅靠小风扇降温。当天中午气温超过35℃,老人午睡后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症状,被邻居发现后送医。入院时,老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偏低,体温38.8℃,被诊断为轻度中暑。急诊团队立即采取冰袋、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并大量补液,老人体温下降后症状缓解。后续治疗中,老人出现咯血,经医生询问得知,其居住环境不仅高温且湿度大,且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最终因密闭高温环境导致热量积聚而引发中暑。

同一周,45岁的建筑工人张师傅(化名)在工地搬运建材时突发头晕、恶心、眼前发黑,后被送至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据工友描述,张师傅在午后2点无遮挡的工地上连续工作3小时,未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最终在烈日下晕倒。工友立即将其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并用凉水擦拭,同时拨打120。入院时,张师傅体温高达39.5℃,面色潮红、皮肤干燥无汗、意识模糊,被诊断为重度中暑(热射病)。经医疗团队紧急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物理降温后,张师傅脱离危险。

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朱嘉兴表示,入夏以来,银川持续高温,急诊科接诊的中暑或中暑前兆患者显著增加,其中以户外作业工人和老年人居多。

1 中暑——隐匿的“热杀手”

户外工人与老年人须高度警惕

中暑严重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先兆中暑

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和心悸。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及时补充水分并充分休息,通常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轻度中暑

在先兆中暑症状基础上,患者体温会升高(通常超过38℃),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但无汗,可能伴随晕厥。除转移到阴凉处、保持通风和补液外,还需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和额头帮助散热。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高热,必须立即就医。

重度中暑(含热射病)

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频繁恶心呕吐和脱水等症状,属于急危重症,死亡率较高。此时必须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这类患者会快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需要紧急生命支持治疗和综合抢救措施。

预防中暑需注意以下要点

科学补水

定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才喝;少量多次饮水(每次100~200毫升);每日建议饮水量1.5~2升,高温作业者3~5升;大量出汗后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过量饮酒、咖啡及含糖饮料。

环境与着装

避开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晒:宽檐帽、太阳镜、浅色宽松衣物,暴露部位涂抹SPF30+防晒霜;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26℃~28℃。

饮食与作息

多食清热解暑食物,如绿豆汤、西瓜、黄瓜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7~8小时睡眠,适当午休(20~30分钟)。

特殊人群防护

户外工作者每1~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穿透气工作服,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老年人注意室内通风降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水分。

2 当心“阳光刺客”

晒伤后涂酱油、牙膏可能加重损伤

近日,10岁男孩小斌(化名)在烈日下玩耍后,面部、颈部和双臂出现明显红斑、水肿,并伴有小水疱。焦急的妈妈立即带他到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皮肤科主任丁凤诊断其为日光性皮炎(俗称日晒伤),随即为患儿进行冷敷降温处理,并开具外用药物。

丁凤介绍,入夏以来,皮肤科接诊的日光性皮炎和多形性日光疹患者明显增多。“暑期正值旅游旺季,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难免暴晒,导致日晒伤患者增加。”丁凤特别提醒,“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在晒伤或烫伤后会自行采用一些错误处理方法,如在伤口涂抹酱油、大蒜或牙膏等。这些做法不仅没有消毒作用,反而会刺激或污染伤口,加重病情。”

常见症状

皮肤出现红斑、水肿

伴有烧灼感、疼痛或瘙痒

晒伤处理及预防指南

轻度晒伤

立即冷敷降温(冰盐水或冰袋),涂抹炉甘石洗剂,使用抗过敏、止痛、消炎类药膏。

重度晒伤

出现大疱或破溃时,停止使用炉甘石洗剂,改用医用湿敷液冷敷(15~20分钟/次,每日1~2次),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处理。

夏季防晒注意事项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光感性食物,如苋菜、苦菜、灰灰菜等,食用后晒太阳易引发植物性日光性皮炎。

药物使用

慎用光敏性药物,如四环素、氧氟沙星类,含维A酸的药品及护肤品。户外活动前尽量避免使用,如必须使用,需严格防晒。

防晒措施

穿防晒衣,戴防晒帽,使用遮阳伞;防晒霜选择合适SPF值产品,每3小时补涂一次。

注意全面覆盖暴露部位

特别提醒:若晒伤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3 夏季隐形健康杀手

特殊体质人群的蚊虫叮咬危机

夏季蚊虫叮咬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近日,32岁的王女士因蚊虫叮咬导致面部严重肿胀,前往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由于体质敏感,王女士被叮咬后反应特别剧烈——普通人可能只是起个小包,她却会出现大面积的肿胀反应。这次她被蚊子叮咬了面部和胳膊后,导致半边脸和前臂严重肿胀,眼睛甚至肿得无法睁开。接诊的丁凤医生立即为她进行了冷敷处理,并配合口服激素治疗,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丁凤医生介绍,部分人群因体质特殊,被蚊虫叮咬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大面积皮疹和明显肿胀。这类情况需要进行抗过敏治疗,通常1~2周内症状可以消退。医生提醒,夏季蚊虫活跃,易过敏体质者需特别注意防护,一旦出现严重反应应及时就医。

蚊虫叮咬防护与处理指南

01 预防措施

使用蚊帐等物理防蚊手段,睡前可点蚊香或喷洒驱蚊液。

02 叮咬后处理

避免反复抓挠,搔抓会加重皮肤机械性损伤,可能诱发结节性痒疹等顽固性皮肤病。

03 止痒方法

立即冷敷可消肿镇静、缓解瘙痒;外涂药物推荐使用清凉油、赛庚啶等专用止痒药膏。

04 特别提醒

正确处理蚊虫叮咬可避免继发皮肤问题,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本版制图:黄芳

记者 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