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晒背祛寒湿”“居家艾灸驱冬病”“断食辟谷排毒素”等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网红养生法热度飙升。对此,医生提醒,这些方法并非人人适合,不要盲目跟风,当心养生变伤身。
病例一
正午晒背 两小时晒出心肌缺血
7月中旬,烈日炎炎。67岁的张女士想尝试一下晒背,她不久前刷到了一条“三伏天正午晒背能祛湿”的短视频,感觉这种方式可行,于是午饭后在小区花园里特意背对太阳,晒了2个多小时,希望能改善困扰多年的关节不适症状。渐渐地,她开始感到头晕、心慌,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滚落。回家后,不适感愈发强烈,心跳加速、胸闷气短,连走路都有些不稳。
当天下午,她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就诊。在风湿病科诊室,张女士十分困惑:“医生,我这老寒腿夏天也怕凉,听说晒背能治病,怎么越晒越难受?”经检查,她的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血压也比平时升高了不少。
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邵培培表示,三伏天晒背确有中医理论依据,适合阳虚体质人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晒背,尤其不能盲目效仿网络上的长时间暴晒法。她强调,阴虚火旺、湿热内蕴、实热证等体质人群晒背反而会助火伤津,加重内热症状。光敏性疾病患者、皮肤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不适合晒背。
即使是适合晒背,也要注意晒背的时段和时长:最佳时段是8至10时或16至18时,青年人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和儿童建议15至20分钟为宜,以背部温热、微微出汗为佳。如果晒背过程中出现皮肤灼痛、头晕、心悸或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病例二
居家艾灸 操作不当致伤口感染
最近,70岁的李女士在网上看到夏季艾灸能养生后,就购买了艾条在家灸足三里穴。她连续三天艾灸半小时,直到皮肤发红发烫才停下。第三天艾灸时,右腿外侧出现一个硬币大小的水泡。起初她并未在意,直到一周后伤口溃烂流脓,伴随持续低烧,才到医院就诊。
“患者情况非常严重,伤口感染后形成窦道,最深达0.5厘米。”邵培培回忆,经过近一段时间治疗,伤口才逐步愈合。
邵培培介绍,三伏灸作为“冬病夏治”手段,适合阳虚湿盛人群。临床上患者常见误区是认为“越烫越有效”,实际上艾灸温度应以温热舒适为度,单穴灸5至10分钟即可。在艾条选择方面,优质艾绒燃烧时烟量少且无刺鼻气味,绒质细腻不易散碎。她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障碍患者及老年人,这几类人群因为皮肤敏感度下降,自行操作时更易发生烫伤,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
居家艾灸要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密闭空间引发呼吸道刺激,每周1至2次为宜,过度艾灸可能导致气阴耗伤,反而加重体虚症状。“建议操作艾灸前先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和穴位指导,避免盲目跟风网红养生法导致养生变伤身。”邵培培说。
病例三
辟谷排毒 饿得手抖心慌还硬扛
“医生,我只是想排毒减肥……”不久前,28岁的王女士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时,已经意识模糊、四肢冰冷、脸色惨白,额头上布满虚汗,血糖值已低于仪器检测下限。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方晓磊说,经过2小时紧急救治,患者才逐渐恢复意识,但依然虚弱得无法自行坐起。
在后续问诊中,方晓磊了解到,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三伏天辟谷排毒减重法”后就照做不误,戒断了所有主食,连续三天只喝蔬果汁,就诊当天早上开会时突然晕厥。就诊前一天,她已出现明显手抖、心慌症状,误以为是“排毒反应”而强行坚持。
方晓磊表示,类似案例近年并不罕见。伴随着减肥热潮,夏季因盲目尝试断食法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的病例时有发生。部分中青年女性因过度追求减重效果,盲目跟风网红养生法,反而引发焦虑、抑郁及严重营养不良等后果。
“辟谷排毒的说法并不可靠。”方晓磊说,人体肝脏、肾脏本就具备排毒功能,靠断食排毒缺乏科学依据。曾有患者因长期辟谷导致肌肉量骤降,反而引发基础代谢率下降,恢复饮食后体重迅速反弹。
“从中医理论看,夏季养生讲究养阳。”方晓磊解释,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浮,此时突然断食会加重气血耗伤。中医典籍也强调辟谷并非完全禁食,“养生不能走极端”。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