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小巷里,常会遇见让人瞬间心动的特别小店。最近,一家藏着时光秘密的唱片店,就让很多人眼前一亮。这家小店在明德巷,名叫满分唱片店,主理人丁亮是个“90后”,因为热爱音乐,今年他开了这家唱片店,希望填补这座城市没有成型唱片店的空白。或许,从爱上音乐的那一刻起,黑胶唱片的纹路里,便刻下了他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A 一场与热爱的双向奔赴
路过满分唱片店的人,都会被这家唱片店的腔调吸引,直呼太有感觉。店外墙壁上画着巨大的“爆炸头”涂鸦,仔细一看,“爆炸头”上面还装点着黑胶唱片,趣味十足。店外的墙壁是两扇窗,似乎暗示着丁亮的两种爱好与身份,一扇窗口前放着黑胶播放器,常能看见他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从另一扇窗能看见丁亮在午后惬意地制作着咖啡。路过这里的人,有时能闻到咖啡的香气,有时能听到超级带感的旋律,那些旋律丰沛而又热烈,像极了这个夏天。
丁亮曾是一名设计师,但对音乐的执念从未褪色。7年前,他开始大批量收藏黑胶唱片,从最初听歌“不太记名字,放多了自然熟记”,到如今能精准分辨黑胶唱片里单曲纯伴奏版、人声版、DJ混音版的细微差别,他的收藏里藏着对音乐最本真的热爱。
“对于购买黑胶唱片来说,内含单曲是最好的。”他笑着说,“价格也更亲民。”在他看来,黑胶的魅力远超数字音乐,因为它的声音厚重而有质感,也远超画胶,因为画胶虽颜值出众,音质却不及黑胶纯粹。每次打开唱片时,他都要深深地闻一下里面的味道,笑着说,里面那股淡淡的、像老树的味道,是复古的气息,也是他童年记忆里的声音。
B 像挑书一样挑唱片
丁亮的黑胶唱片店,像极了从前的音像店,也像一家旧书店,推门进入,一股陈旧却迷人的气息扑面而来。店内的灯光昏黄而温暖,木质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黑胶唱片,像是在等待着知音人的到来。唱片封面上的艺术设计精美绝伦,从复古的插画到现代的摄影作品,每一张封面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与唱片中的音乐相得益彰,传递着艺术家的情感与理念。
“我总共收藏了大概六七百张的黑胶唱片,唱片种类以Soul、Funk、R&B、HipHop、Jazz等律动型音乐为主,只有一部分放在店里,还有一部分放在家里。”丁亮介绍,从他珍藏的美国首版的Big L的黑胶唱片,到经典的嘻哈组合武当派,每一张都有自己的故事。
丁亮回忆,自己大规模购买黑胶是从7年前开始的,当时他走进成都一家黑胶唱片店,“一进去就感觉气场特别合拍,舍不得出来,我在那里一挑一下午,遇见不熟悉的歌手就开始查资料,试听他的音乐。”丁亮说,成都有很多黑胶唱片店,就像旧书摊一样,耐下心来会淘到不少好货,如今网络便捷,店里的不少黑胶唱片来自海淘。
说起喜欢的歌手以及黑胶唱片,武当派是他偏爱的组合,“这是一支纽约市史泰登岛区的嘻哈音乐组合,他们会把武打招式的声音录进歌里,结合中国元素,特别酷。”而迈克尔·杰克逊则是他刻在童年里的偶像,“小时候看他的演唱会,感觉帅晕了!”从R&B、Pop到嘻哈,丁亮的收藏虽跨越风格,却始终围绕着“打动人心”这个核心。
C 搭建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
如今,丁亮的唱片店已渐渐成为银川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常有熟客会反复光临黑胶唱片店,有时坐着听会音乐,有时找他聊会天。
在店里常能看见这样一个画面,有熟客坐在靠墙的黑胶唱片架旁,安静地听着店里的音乐。“听黑胶,得信‘瑕疵美学’。”他捻着唱片边缘的细痕说,“数字音乐太‘干净’了,丢了那点‘呼吸感’——你听这唱针划过声槽的沙沙声,像不像歌手就在你身旁?”
店里也总有些熟客,一进门就直奔“新到区”。有人是为了找绝版的电影原声;也有年轻人来淘当红乐队的新专辑,他们会举着手机对着唱片封面拍照,却在播放的试音碟前愣住——“原来这首歌,用黑胶听是这个味道。”
每到周末,这里还会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聚会,或许,这里不仅是售卖黑胶唱片的地方,更是一个让音乐爱好者“找到同频”的空间。这是丁亮用热爱搭建的音乐角落,也是黑胶唱片在数字时代里温暖的回响。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