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代,人们常想到《清明上河图》里的街市、宋词的浪漫或影视剧的宅门恩怨,但这些未必是全貌。这本由后浪出版公司出品,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宋史研究学者游彪著的《宋代社会的切面》,聚焦皇族后裔、官员子弟、僧道、士兵等“非主流”群体,如显微镜般展现史书记载缝隙中,小人物身上折射的宋代社会图景。
官员子弟的仕途
很多人认为,古代“官二代”和皇族后裔靠父辈光环就能轻松当官,其实并非如此。在这本书中,就提到宋朝皇帝重视“皇权集中”,官僚制度渐严。皇族方面,北宋初年宗室子弟还能任地方官握实权,后来渐渐被“圈养”,尽管有钱有爵位,却没有什么实权。同时,官员子弟靠“荫补”入仕的特权也在受到限制。宋仁宗时,庆历新政规定官员子弟需通过文化考试;宋神宗时,则压缩荫补名额。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有官员想让儿子靠荫补当官,儿子却连公文都写不好,最终只能做一个小吏。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分析道,这种变化是宋代“制度成熟”的表现,皇帝希望选拔有能力者,却也让习惯特权的“官二代”陷入挣扎:有人放不下身段苦读,成了社会边缘的“废人”;有人咬牙备考,在考场与平民子弟竞争。他们的境遇,清晰反映出官僚体系从“人情社会”向“制度社会”的转型阵痛。
经济繁荣的缩影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僧道并非只念经修行,还做生意、搞投资甚至放高利贷。手工业上,不少寺庙有碾坊、油坊、纺织作坊。比如说,抚州莲花寺尼姑织的“莲花纱”成了“网红产品”,工艺精湛京城人争相购买。
商业上,开封大相国寺每月开五次集市,从飞禽走兽到少数民族特产无所不售,和尚们还出租房屋给商人当仓库,就连举子都来租僧房备考,有的寺院月收房租15贯,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收入。
当时的寺院还有“长生库”,是一种类似当铺的机构,可以抵押借钱收利息,月息3到5分,很多人认为寺院有“信用背书”,且自己也相信“因果报应”之说,更愿意从寺庙的长生库房借贷。
而在作者看来,这种“世俗化”是宋代经济繁荣的缩影,也让我们看到当时人们在现实利益面前的妥协。
宋代的“募兵制”
书中提到,宋代是唯一完全靠“募兵制”的朝代,当兵不仅一种职业,而且有工资,然而即使如此,那些士兵日子却有可能比农民还难,这也暴露了募兵制的一些缺点。
首先是选兵制度走样,一些军官把老弱病残算成“正兵”以多拿军费,而士兵中也有虚报年龄、假装强壮的情况,如北宋末年“常胜军”多为临时拉来的流民,战斗力极差,后来成了北宋灭亡的隐患之一。
其次是退伍安置问题大,“剩员制度”本意是让退伍士兵看城门、守仓库,拿一些微薄工资,也算是一种安置方法,但却经常无法落实。书中记载,有老兵退伍后没钱治病,在乞讨时冻死墙角。当时的军费被军官层层克扣,士兵常领不到工资而逃跑,北宋中期,每年逃兵超过10万人,朝廷抓逃兵又花钱,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作者看来,这些恰恰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代价,也揭示了北宋军事制度的致命缺陷。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