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贺兰山下那份返璞归真的静静守护 2025年08月01日  陈玲

宁夏,银川,贺兰山南段东麓,广袤的洪积扇戈壁荒滩上,西夏陵静静伫立。7月11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颗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国西北大地上熠熠闪光。本辑报道,让我们跟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建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剑的脚步,走进西夏陵,在感受一份珍贵历史的同时,读懂今人对它坚守如一的珍视与保护。

■14年前,与西夏陵的邂逅

望着巍巍贺兰山,刘剑细数着西夏陵申遗之路上那些奋战的日日夜夜。

2011年,国家文物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启动了西夏陵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刘剑在这一年参与规划编制,第一次邂逅了这片神秘的西夏陵墓遗址。

申遗十五载春秋,刘剑和中建院的同事们被贺兰山的风吹了十五载。经历过高句丽王城申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等多项申遗项目,让刘剑值得铭记一生的还要数西夏陵申遗,“这一次,我既是设计者又是实施者,我们承担了遗址现场所有的展示提升工程,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的挑战。”

申遗之路上,如何做好遗址的规划和展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考察的重要因素,这也成了刘剑和同事们殚精竭虑为之努力的主要工作。

西夏陵博物馆作为遗址展示的重要一环,它的建设落成,成为刘剑申遗笔记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触摸着西夏陵博物馆砂砾一般的特制外墙,刘剑自豪地说:“从西夏陵向东俯瞰,你几乎看不到博物馆,我们以砂砾一般的原生态色彩将它融入戈壁滩,‘隐身’于遗址区之旁,既表达了我们对西夏陵的敬畏之心,又用返璞归真的设计还原自然地理风貌。”

■返璞归真,一份保护的态度

返璞归真,是西夏陵向世界彰显的一份保护态度,这里不夹杂人为铺陈和刻意美化,西夏陵博物馆以最自然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了这份最自然的本色,申遗工作经历了“割肉放血”之痛。

刘剑说:“为了保证整个遗产区的完整性,同时满足世界遗产中心的评估标准,我们拆掉了遗产区内原先的管理用房、锅炉房、宾馆、商铺和一些宿舍,将新博物馆和游客中心建在国道以东,让遗址区与贺兰山遥相呼应。”

在申遗冲刺阶段的关键两年,自治区与银川市分别组建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申遗领导小组,银川市组建工作专班,开启了保护管理、展览展示、考古研究、环境整治等工作。刘剑作为专家团队成员开始常驻银川。

200多个日夜的攻坚冲刺,刘剑和同事们将所有激情,都化作戈壁滩上无言的坚守。从人员调度到资金落实,从材料进场到施工协调,刘剑既要紧盯规划实施,又要保障施工质量。

指导申遗项目的咨询专家,在自己设计的项目蓝图里,跟施工细节较上了劲,“最辛苦的时候,园林绿化、道路铺装、项目土建同时进行,有几千人同时施工。”

候车厅旁的遗产保护宣传栏,博物馆前的路面铺装,游客服务中心周边的林荫绿道……到处都有刘剑和团队奔忙不辍的过往。坚守和创新,被作为申遗人的座右铭,深深烙印在每一位申遗人心中,这也是他们为西夏陵遗址送上的最真挚的敬意。

■现代科技展示瑰丽文明

申遗,宁夏用一系列创新科技,向世界展示传奇的西夏陵,向世界展示瑰丽的中华文明。这里既有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又有西夏历史文化的数字化呈现,既有发明专利的首度应用,又有高端材质的定制展示,西夏陵的申遗之路给世人带去了无数震撼。

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从一段下穿式隧道开始。西夏陵博物馆到遗址区的下穿式隧道内,工作人员以通电玻璃作为屏幕,播放西夏时期的短片,带领游客在隧道中“穿越”那段神秘而珍贵的历史。八分钟后,短片结束,晴天丽日,贺兰山下的恢宏西夏陵,瞬间真实地呈现于游客眼前。

虚拟与现实的切换,只在须臾,却让人回味良久。

这面通电玻璃制成的屏幕,是刘剑和同事们引以为傲的发明专利,“这个专利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次应用到遗址展示中!”

当世界遗产评审专家经历了穿越般的既视感,掌声瞬间不绝于耳。代表着中国智慧的展示科技,让评审专家震撼不已。

时光掠过断壁残垣,踏过戈壁滩的碎石,西夏王朝的荣辱兴衰,在一座座墓葬遗址上演绎着岁月沧桑。帝陵的空间轴线与贺兰山山峦相呼应,借山势衬托着恢宏气势与悠远历史。

对文明的敬意

风沙吹过的地方,散落着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敬意,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原色,连石阶都呈现着风沙侵蚀的纹路。“石阶的GRC材质模拟了西夏陵的夯土质感和色彩,就连周围的纹饰也源自西夏陵出土的文物美学,将古人的智慧尽我们所能散布于西夏陵遗址间,融入周围环境,这是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敬意,对文明的敬意。”刘剑说。

遗址现场布设了近千块说明标牌,这是展示西夏陵的又一技术突破。烈日暴晒,鲜亮的古代西夏文字与汉字、英文交相呈现,西夏陵的考古发掘、布局形式、遗产价值、文化内涵在这些特制的陶瓷板上熠熠生辉。“每一块陶瓷板都是我们的科研人员盯着烧制完成,然后空运到银川,精心安装……”刘剑抚摸着光滑的陶瓷板,像是在审视着一幅艺术品,这些陶瓷板耐晒耐候、色彩常新、百年不朽,是西夏陵申遗展示技术的又一国内首创。西夏陵外的围栏是不锈钢材质,具有一定反射性,可以在视觉上很好地消隐于环境中。

走进西夏陵的那些瞬间,这些绿色环保的GRC石阶、陶瓷板标牌、不锈钢围栏与自然融为一体,用最低调的姿态展示西夏文明、连接古人智慧。刘剑说:“在遗址保护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在做减法,尽可能地杜绝人为元素进入西夏陵,尽可能地展示西夏陵最真实自然的原貌。”为此,西夏陵也建起了遗产监测中心,引入国内最先进的遗产监测技术,为遗产保护筑下“天罗地网”。

申遗之路上,西夏陵向世界展示了最新的保护技术、管理技术、展示技术。评审专家对遗址现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情况,频频发出认可与赞许。

申遗成功,西夏陵带给了世人太多惊艳。这是属于中国的文明智慧和闪耀荣光。

与古人的“对话共鸣”

作为西夏历史的重要遗存,西夏陵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与融合的壮丽篇章,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走近古代文明,看着那些散落在遗址区的琉璃瓦片,感受那些悠远时光的历史记忆,今天,人们以一种静静守护的方式,与古人隔空对话、共情共鸣。这是另一种传承。

刘剑告诉记者:“我们用一些景观装置艺术、互动性装置,让西夏文明可视、可触、可感,通过这些设计让今天的人们感悟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融入古人的朴素智慧中去。”

在3号陵的一片断壁残垣间,透过一面玻璃滤镜,我们看到了复原后的东碑亭画面。站在刘剑手指的位置,东碑亭的轮廓清晰雄伟。视线离开玻璃滤镜,一切重归现实,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的穿越。

离陵塔不远处,游客们整齐地排队,想要透过玻璃滤镜一探陵塔真貌。滤镜之下,多层出檐的精巧设计,与今天沧桑的夯土陵台形成鲜明对比,岁月在不经意间已经诉说了历史的传奇往事。古人的夯土技术充满当时智慧,但也终难抵挡戈壁滩上的飞沙走石和岁月侵蚀。幸有今天的人们,又用一份无与伦比的精心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坚守,守护着这些珍贵的遗迹。

最真实朴素的表达

东碑亭下出土的大量建筑瓦片,被小心翼翼地码在一起,置于遮阴棚下。这密密麻麻的瓦片残片,曾经是恢宏西夏陵的一角,如今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刘剑说:“对文物最好的展示,就是依托它的原址进行展示,透过这数不胜数的残片,人们就能想象一千多年前西夏陵的宏伟面貌。”

3号陵出土残瓦17398片,按形式分为瓦当、滴水、板瓦等种类。研究人员用环保材质复刻了瓦当出土时的样子,在陶瓷板上介绍了它独特的纹饰。凝视着瓦当上的精美的纹饰,让人不禁感慨古人高超的制造工艺和建筑美学,感慨悠长历史中那些文化、文明历经交流、融合后造就的中华文化之美。

“冰融水现云散”,是烙印在西夏陵石阶上的文字。时光穿越,古今呼应,同在一片山水之间,同沐一片光阴气候,文明与科技的和弦、静默与坚守的交织,在西夏陵有了最真实、朴素的表达。

这一刻,今人与古人仿佛穿越时空共鸣,同样滋养于贺兰山下、黄河岸边。西夏陵遗址,在今天的高质量保护与传承中,闪耀着瑰丽璀璨的光。

刘剑说:“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提供了特殊物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申遗十五载,才让我们有了坚守下去的信念,才创造了无数个‘奇迹’,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荣耀。”

记者 陈玲 文 李振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