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历史有答案 西夏陵应称大夏陵? 2025年08月01日  北京晚报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这是明代安塞郡王朱秩炅(朱元璋的孙子)的诗句,记录了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西夏陵,9位西夏皇帝葬于此,另有陪葬墓271座。帝王墓有陵塔,是七层高实心八角密檐塔。历经千年,木结构已消失,留下高大的夯土结构,令人震撼,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西夏政权曾与宋、金、蒙古并存,延祚190年,后被蒙古灭国,双方战争惨烈,成吉思汗病逝在征西夏途中,蒙古大军取胜后,对西夏陵进行彻底破坏,一块陵碑竟被砸成两千多块碎片。

后代对西夏陵记载甚少,明代《嘉靖宁夏新志》称:“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

受种种因素影响,公众历来对西夏了解不多,甚至“西夏”一名都可能是误会。1908年,俄国考察队发现了西夏黑水古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阿拉善盟),带走了3500多件文物,至今保存在异域,造成西夏史是中国史,西夏学却在国外的尴尬局面。

西夏陵的发现与考古填补了诸多空白,为把西夏学留在中国带来机会。今年7月,西夏陵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

该如何理解西夏陵,乃至谜一样的西夏?本文据学者周伟洲的《早期党项史研究》和吴天墀先生的杰作《西夏史稿》为读者钩沉,原书部分观点被后来学者推翻,则直接采纳新成果。

老党项来自白龙河

党项羌是西夏的统治民族,《旧唐书·党项羌传》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指中原),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

“析支之地”即今青海河曲一带。宕昌、邓至是两个党项小国,附吐谷浑。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将军田弘灭二国,党项人从此在西北广泛分布。隋时成八大部落:拓跋氏、房当氏、细封氏、米擒氏、把利氏、颇超氏、野辞氏、费听氏。

据学者周伟洲钩沉,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夏圣根赞歌》:“黑头石室荒水城,赤面父塚白高河,长弥药人国在彼。”

“弥药”是党项人自称,“白高河”是党项祖地,在今岷山脚下、白龙河上游。“自吐蕃人入侵党项,诸姓内徙”。党项是内地汉人对他们的称呼,突厥人称他们是“唐古特”。党项何意,至今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即“宕昌”;有学者认为“党”即羌,有学者认为是藏语“广大草原”的音译,还有学者认为是藏语“野蛮人的原野”的音译……

党项八部落中为何有拓跋氏?李元昊称帝时,明确说党项是元魏拓跋氏之后。拓跋氏源自东北,党项源自西北,他们怎么混到一起的?可能是西夏攀附王脉,以谋求称帝合法性;也可能是拓跋本意“土德王”(即黄帝),是个美称,许多草原民族自称拓跋;也可能是西夏占据了赫连勃勃当年夏国地盘,居民多与鲜卑混血,西夏文中混入大量阿尔泰语系成分,但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可见,党项的族源与文化丰富,不断与周边人群交融。

终于成了独立藩镇

党项人“俗尚武,无法令赋税”“不事产业,好为盗窃,互相凌劫”“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想化解仇恨,害人命的须赔牲口,并办仪式:将鸡狗血掺和酒中,用骷髅盛放,双方共饮,发誓:“若复报仇,谷麦无收,男女秃癞,六畜疫死,毒蛇入帐。”

党项女人善战,人称“麻魁”。

隋朝建立时,党项人遍布西北,他们擅经商,宋朝苏舜钦说西夏“岁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身体强健,《旧唐书》称“其人多寿,年一百六十岁”。

唐初的9年,党项寇扰达7次,李世民灭东突厥、打服西突厥后,党项诸部纷纷求“内附”,因吐蕃扩张,党项人无处可去。唐灭吐谷浑后,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赤辞(可能是拓跋思头)归降,被赐姓李。不知为何,他的儿子仍叫拓跋守寂。

安史之乱时,拓跋守寂带兵抵御叛军,成了灵州都督。大乱使党项人再次大迁徙,长达10年,深入唐朝腹地。763年,吐蕃攻入长安,与回纥、党项、羌等大量内迁。事后唐廷惩于党项人多,采取安抚政策,以分化党项人和吐蕃人。名将郭子仪说:“外有吐蕃之强,内有易摇之众,外畏内惧,将何以安?”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军攻占长安,拓跋思恭带兵勤王,到长安郊区,却勒兵观望,唐僖宗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掌四州,党项人成正式藩镇。拓跋思恭遂带兵与黄巢部将朱温等激战东渭桥,弟拓跋思忠战死,被第二次赐姓李,此后李思恭战绩平平,显然在保存实力。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