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气候鞭打”(Climate Whiplash)这一新兴概念逐渐进入学术界和公众视野。
“气候鞭打”指的是某一地区在短时间内从一种极端天气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相反的极端状态,例如从长期干旱骤然转为暴雨成灾,可称为“降水鞭打”或“水文气候鞭打”,或从气温偏高骤然转为低温,可称为“气温鞭打”或“气温快速反转”。这种剧烈而迅速的天气气候波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基础设施及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气候鞭打”的形成与演变
“气候鞭打”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大气系统快速切换的剧烈性。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全球多个地区不仅出现了更极端的干旱、降水、高温及低温事件,而且这些事件往往“连环跳变”式发生,即干旱之后紧跟暴雨,异常偏暖之后气温迅速跳水,或反之。
科学研究表明,大气每升高1℃,其水汽承载能力可提升约7%。这意味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能容纳更多水分,在某些条件下释放更强降水,同时也能在显著增暖的背景下通过增强蒸发作用使地面迅速干燥。这种“大气海绵”效应,使得极端干或湿事件的强度都在上升,并更容易发生快速转化,从而构成“降水鞭打”的物理基础。
“气温快速反转”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快速重构。例如北美和东亚的冬季,当西风带波动加剧,极涡南压与副热带高压增强交替出现时,可能造成冷暖空气频繁交锋,从而触发剧烈温度波动。同样,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印度洋偶极子、北大西洋涛动等大气环流模态的快速切换也会扰乱原有气候格局,使原本应是渐进的气温过渡过程变得“跳跃”而剧烈。
此外,地表条件也可以作用于“气候鞭打”事件的形成与演变。如前一季节充沛降水增加土壤湿度并促进植被生长,若随后迅速转为干旱高温,土壤失墒加快、植被干枯,改变地气水热交换,进而强化暖干过程。冰雪覆盖变化以及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气温和降水的波动幅度。
相关研究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超过60%的区域已经经历了更频繁、更强烈且变化更迅速的“气温快速反转”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观测与模拟结果均表明,全球平均的“降水鞭打”事件在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呈现上升趋势,且陆地地区的增幅相较于全球平均更为显著。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全球“气候鞭打”现象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其典型特征是极端干旱和暴雨之间的快速切换,给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双重威胁。2022-2023年和2023-2024年冬季,加州遭遇了多次“大气河”事件,这是一种像河流一样在大气中输送大量水汽的狭长带状结构,通常长达几千公里,宽数百公里,常引发极端降水,发生破纪录的强降水。北美其他地区也频繁经历“气温鞭打”。
此外,欧洲近年来也频繁经历极端湿旱事件的快速交替;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亚的季风区,也是“气候鞭打”事件频发的关键区域。2011年,长江下游地区自1月起经历了持续5个月的创纪录干旱,随后突遭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气候鞭打”将带来更大风险
单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威胁人类建设的环境韧性,“气候鞭打”事件也以类似甚至独特的方式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是加剧生态系统失衡。“气候鞭打”带来的剧烈干湿转换扰乱植物的水分适应机制,导致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的物候节律紊乱、更新受阻、群落退化。
二是影响粮食安全。干旱导致土壤墒情恶化、作物生长受阻,直接影响播种成功率和单产水平;而紧随其后的强降雨又可能引发农田内涝、作物倒伏甚至绝收,形成“旱涝双杀”效应。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气候异常会通过影响农产品供给推高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剧农业保险体系的压力,尤其对气候适应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冲击最为显著。
三是冲击公共健康防线。“气温鞭打”事件带来的极端温度波动会扰乱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显著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急症的发病风险,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等影响更为突出。
四是考验基础设施韧性。“气温鞭打”事件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物理破坏风险,也对能源安全和设施韧性提出更高要求。突升或骤降的气温,会导致电力需求在短时间内大幅波动。此外,交通与市政设施亦深受影响。因此,加强应急预案、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设计和能源系统智能调控已成为应对该类气候极端事件的必要举措。
未来“气候鞭打”或加剧
最新气候模式预测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相较于1979-2019年,2060-2099年全球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鞭打”事件在频率、过渡持续时间和强度等特征上表现出显著且稳健的变化。
相关研究预测,强度较弱的干转湿型“降水鞭打”事件将因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长而变得更加频繁且分布范围更广,在北美西部与东部、南亚与东亚以及东非地区的表现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强度较强的干转湿型“降水鞭打”事件的未来热点区域尚难以准确判断,因其发生概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然而,全球易受影响的陆地面积增加支持了这样一个推断: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一些过去较少出现旱涝急转的地区在未来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区域。这意味着,未来不同地区在应对快速且剧烈的“降水鞭打”事件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挑战。
从减灾角度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合型鞭打”风险。研究显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此类事件的频率相比高排放情景可减少约五分之一。这些研究提醒世人,亟须加快推进深度减排进程,积极落实碳中和目标,以最大限度降低未来“复合型鞭打”所带来的灾害风险。
据《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