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银川”,或许你首先想到的并非艺术,但就在这座位于中国西北边缘的城市——这里黄河与贺兰山相望,日照长风与沙砾草木并存——一座美术馆已悄然走过了10年历程。
8月2日,“十/10 |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正式启幕。展览通过十个维度的艺术叙述,在展厅中展开一场从“荒地”里生长出的“种植手册”。
01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10年前,银川当代美术馆创始人、馆长刘文锦女士怀着对家乡的赤诚之心,秉持“生于斯,长于斯,发达于斯,回馈于斯”的信念,将创建美术馆视为对故土的深情回报。2015年8月8日,以“文明的维度”为首展开启,标志着这座美术馆作为西北精神地标的耕耘之路正式启程——在当代艺术相对贫瘠的西北大地播撒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这既是一次大胆的实验,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使命。
坐落在黄河西岸与湿地芦苇之间的银川当代美术馆,10年来如同扎根沃土的树木,从最初的构想到如今的艺术空间,不断生长壮大,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独特的艺术生态。10年间,美术馆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品格,始终保持着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过去10年间,美术馆不仅策划了多个重要展览,开展馆藏研究,更组织了上千场公共教育活动,将艺术带进校园、社区和乡村。在保持国际视野的同时,始终深耕本土文化,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及公众的广泛认可。
值此十周年之际,美术馆特别策划“十/10”特展。“十”象征着对历史与人文的深情回望,连接着黄河岸线与西北文化的深厚根基;“10”则昭示着未来,探索科技、理性与艺术边界的新可能。
展览精心设计了10个主题单元:激澜、涌现、河图、东方、汇聚、共融、稚光、醇酿、节日、回响。每个单元都凝聚着美术馆10年来的艺术探索,共同勾勒出更广阔的发展图景。站在新的起点,银川当代美术馆正以饱满的姿态整装再出发。
02
走入一座“记忆剧场”
开幕式上,银川当代美术馆前艺术总监谢素贞女士、现任艺术总监吕澎以及多位艺术策展人先后致辞。通过现场大屏幕,艺术家们分享了与美术馆的珍贵回忆,表达了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与对美术馆的深厚情感。
在美术馆中央展厅,宁夏青年戏剧导演李思遥与剧场实践者孙铭池围绕木椅装置艺术,呈现了一场行云流水般的跨界艺术表演。这是李思遥第二次与这件作品对话,他坦言在表演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这份感悟,或许正是当代美术馆十年历程带给他的艺术启迪。
随后,嘉宾们移步至挑高12米的2号展厅。这里被打造为一座“记忆剧场”,系统呈现了银川当代美术馆2015~2025年的发展轨迹。展区通过文献、照片、影像、实物及场景重现等形式,全面梳理了美术馆在展览策划、典藏研究、公共教育、设计出版与公关传播五大领域的工作成果。
特别设置的“关系单元”邀请了艺术家、观众、志愿者、馆员及物业工作人员等见证者,以个人记忆片段串联起这段充满人文关怀的专业历程。“看到这本书让我回忆涌现,”一位前馆员指着《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图录说道,“当年负责拍摄记录的场景历历在目。”另一位参与者则惊喜地发现,自己参与的“时光木匣”艺术项目被收录在展陈中,她动情地表示:“正是当代美术馆唤醒了我对艺术的热爱。”
03
穿越时空的观展脉络
黄河奔流,贺兰巍峨——这片土地孕育出银川独特的精神气质:既壮阔又深沉。展览在此地理与文化的交汇处,巧妙地构建起三重视角:
“河图”单元以大地肌理与水脉记忆为载体,引领观众追溯地域文化根源;“东方”单元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精髓,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涌现”单元则将人工智能与新媒体技术融入艺术创作,探索生命与创造的永恒命题。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观展脉络,带领观众从自然本源到文化传承,再至科技未来,完整呈现艺术语境的当代演进。
十年耕耘,生生不息。通过两届银川双年展及众多国际展览,美术馆吸引了全球策展人、艺术家和评论家汇聚黄河之滨。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艺术思潮在此碰撞交融,使银川这个名字在当代艺术领域绽放独特光芒。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美术馆始终守护着那束纯净的“稚光”——延续“一颗种子的旅行”儿童展览的初心,让孩童的视角与声音得到充分尊重,以此培育更温暖包容的社会文化生态。据悉,这场凝结十年心血的特别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12月31日。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