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川鸟友“第三只眼”在湿地拍摄到了一只罕见的黄苇鳽,这种鸟因其独特的习性和高超的伪装技巧,成为观鸟爱好者眼中的“神秘客”。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介绍,黄苇鳽是鹭科苇鳽属的中型涉禽,喜欢在芦苇丛中潜伏,以小鱼、虾和昆虫为食,是湿地里的“隐身高手”。
机警的“伏击猎手”
黄苇鳽的日常活动充满策略性。它们通常在清晨和傍晚觅食,喜欢沿着芦苇塘缓慢踱步,或站在水边一动不动,伸长脖子紧盯水面,等待猎物出现。一旦发现小鱼或青蛙,它们会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用细长的喙精准捕捉。有趣的是,当察觉到危险时,它们会立刻“石化”——身体直立,脖子伸长,模仿芦苇秆的样子,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鸟性格孤僻,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集群。它们的叫声很特别,平时几乎无声,但在飞行时会发出短促的“咔咔”声,像是某种机械故障的警报音。李志军提到,黄苇鳽的警觉性极高,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躲进茂密的芦苇丛中,因此想要近距离观察它们并不容易。
身手敏捷的“杂技演员”
黄苇鳽的飞行姿态独特,翅膀快速扇动,身体呈直线型前进,飞行高度通常较低,贴着芦苇丛掠过。它们的巢穴通常建在浅水区的芦苇或蒲草丛中,离水面很近,有时甚至被水淹没一部分。巢的形状像个浅碗,由芦苇叶、干草编织而成,结构松散但隐蔽性极强。
繁殖期(5~7月)时,雌鸟每窝产卵4~7枚,卵呈淡绿色,略带光泽。有趣的是,亲鸟并不会一直守在巢中,而是轮流孵卵,另一只则外出觅食。孵化期约20天,雏鸟破壳后全身覆盖绒毛,14~15天后就能离巢,但依然依赖亲鸟喂食一段时间。李志军观察发现,黄苇鳽的幼鸟在学会飞行前,常常会紧紧抓住芦苇秆,像身手敏捷的杂技演员般保持平衡,避免掉进水里。
快如闪电的“湿地刺客”
黄苇鳽的捕食技巧堪称一绝。它们会长时间站立在芦苇或荷枝上,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一旦发现猎物,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扎入水中,精准叼起小鱼。南京的一位摄影师曾记录到,一只黄苇鳽甚至捕捉到了一条罕见的刀鳅,这种鱼身体细长,通常很难被鸟类捕获。
黄苇鳽的食谱很广,除了小鱼,还包括虾、蛙和水生昆虫。李志军指出,黄苇鳽的捕食成功率很高,得益于它们极佳的耐心和爆发力。有时,它们还会利用芦苇的遮挡,悄悄靠近猎物,像刺客一样完成致命一击。这种独特的捕食方式,让黄苇鳽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高效的猎手之一。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