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每日两次打卡,就能守护学生安全?
新闻背景
从今年暑期开始,云南玉溪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直接点名,还会面临老师的电话催促。针对部分家长和老师的不满,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打卡是工作需要,旨在保障学生假期安全,不会增加负担。
暑假期间,学生脱离了学校的监管,有大量的自主活动时间,而家长又要上班,难以实时监管,安全问题确实不容小觑。尤其是,溺水等安全事故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
然而,如何守护安全,显然不是靠家长频繁打卡可以实现的。一来,打卡与否,与家长是否履行安全监管责任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不是打了卡就能真正保障学生安全。当地的暑期安全工作似乎异化为依托于相关的小程序打卡,仿佛打卡后就赋予了学生安全生存的“护身符”。二来,打卡不仅增加了家长负担,也增加了假期中教师的负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所谓的“动动手指头的事”“不会增加负担”,在实际承担任务的教师和家长面前,显得轻飘飘。
网言网语
网友@一心一意:“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让学校、老师围绕着数据、报表、小程序等打转,导致教师很难有精力去履行更重要的工作,这也难怪家长和老师都对此怨声载道。”
网友@momo:“假期时学生回到了家中,人身安全应该主要由家庭承担。学校的责任,在于日常的安全教育,在于离校前的安全提醒,而非承担学生在假期的无限安全责任。有关部门要正确划分安全责任,协同配合守护好学生暑假安全。”
景区厕所洗手收费?
为三毛钱丢口碑得不偿失
新闻背景
据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视频反映,辽宁葫芦岛一海洋乐园公共卫生间的洗手池需要扫码使用,费用为0.3元15秒,该网友认为景区行为不合理。7月30日,该景区工作人员称,收费项目已持续一段时间,暂不清楚收费原因,将向景区管理层反映游客诉求。
上完厕所洗个手还要收费?这种情况实在罕见。据报道,该景区卫生间洗手池并未安装开关和感应出水装置,游客若不扫码付费,根本无法洗手。使用15秒收费0.3元,钱不算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事着实令人添堵。
“用水付费”在某些海滩浴场也存在,比如冲脚30秒收费1~2元。但一般来说,这种收费项目是景区内商家提供的市场化服务,景区公共厕所内都有免费的冲洗设施。即使如此,“洗脚收费”现象也饱受诟病,殃及景区形象。
相比之下,本次事件中的游客没有任何选择空间。和如厕一样,如厕后洗手是人的一种基础需求,也是一种良好卫生习惯,如果连游客的这种需求都要付费,景区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网言网语
网友@如意小郎君:“作为如厕的必要环节,洗手本该是基础配套服务的一部分,如今把水龙头改造成‘收款码’,本质上是景区基础服务的异化和降级。景区将本应承担的基础设施维护、水资源成本,以如此生硬的方式转嫁给游客,也是一种吃相难看的短视行为。”
网友@与宁同行:“三毛钱的洗手费看似精明,损失的可能是游客的二次消费和口碑传播。为了仨瓜俩枣而丢了口碑、砸了招牌,显然得不偿失。”
火车车厢非舞池
“欺小怕老”的管理要不得
新闻背景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吐槽自己在火车上的遭遇。视频显示,一群老太太在火车卧铺车厢走廊大声放音乐、唱歌、跳广场舞,并拍摄视频记录。被吵得头疼的乘客无奈吐槽:“我真服了,隔壁老太太能安静一会儿吗?”12306回应称,此类行为不被允许,乘客可投诉或找乘务员处理。
从小区广场舞扰民到在火车车厢跳广场舞,老年群体对锻炼与社交的热情无可厚非。然而当这份热情“席卷”公共空间,就影响到他人使用公共空间休息、娱乐的权利。公共空间不是私人舞池,“我开心就好”的逻辑,本质是对公共规则的无视。
真正的文明,既不该是对老年人的苛责,也不该是对孩童的苛待。它需要每一名乘客守住“己所不欲”的底线,更需要执行者拿起“一视同仁”的标尺。毕竟,让卧铺车厢回归安宁,让公共规则挺直腰杆,才是对所有出行者最基本的尊重。
网言网语
网友@咖啡续命:“社会对同类行为的容忍度差异明显。遇到吵闹的婴儿,一堆人出来训斥,围观乘客似乎站在了道德制高点;遇到成年人打电话、视频外放,再到老人跳广场舞,很多人因为怕冲突而选择隐忍。”
网友@玲玲羊:“带娃的乘客会收到乘务员的‘好心提醒’,孩子吵闹可以到车厢连接处去哄娃。那对看上去‘不好惹’的老人,乘务员有没有类似的‘好心提醒’呢?”
文字由 冯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