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高发期,溺水、交通事故、居家安全等风险突出,因此也是向其普及安全知识的关键时期。做好未成年人安全防范工作,重在日常,贵在坚持,通过常态化、趣味化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才能让暑期生活既安全又充满乐趣。做好未成年人安全防护工作的深层逻辑在于,将风险防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在细水长流中织就一张无形的防护网。
日常守护是预防的基石。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每一个环节的日常教育与管理都是构筑安全防线的重要基石。家长的谆谆教导、学校的安全教育实践课、社区的体验活动,这些看似平常,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日常守护是责任的体现。守护未成年人安全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守护未成年人安全的强大合力。这种合力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日常守护的终极目标是培育未成年人的“安全免疫力”。培育过程要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方式方法,当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背诵“防溺水六不准”,而是通过情景模拟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能独自下水”;当法治宣传不是简单灌输法律条文,而是引导青少年分析“网络谣言如何演变为违法行为”时,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内化为行动自觉。这种浸润式教育更能帮助未成年人建立风险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新型威胁时具备自主防御的智慧。
守护未成年人安全,最忌“临时抱佛脚”。当社会将安全意识转化为日常习惯,当每个主体都能在细微处履行责任,我们才能真正为下一代织就一张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