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银川市迎来一批特殊的“生力军”——返乡大学生,他们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在社区托管班、基层治理岗、乡村振兴一线书写着别样精彩的假期故事。
A
托管班里的“放心港湾”
在庆春社区的公益托管班里,宁夏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大三学生鲁艳正耐心地教7岁的乐乐折纸飞机。“这里要像折小裙子一样折两道边,它才有劲儿飞。”她蹲下身,手把手地示范着技巧。这是鲁艳第二次在社区公益托管班担任小老师,对她而言,这既是利用假期积累经验的过程,更是在家门口为邻里奉献力量的机会。
回想去年初到托管班时,面对二十多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鲁艳常常感到手忙脚乱。如今的她早已驾轻就熟:孩子奔跑时蹭破皮,她会迅速上前处理;知道有的小朋友爱拆玩具,她会提前备好儿童螺丝刀让他们尽情探索。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时,鲁艳就像拥有一把“万能钥匙”。三年级的小虎觉得数学题太难不想做,鲁艳指着窗外说:“咱们一步一步算,学习知识就像给小树浇水,慢慢就长高了。”在她的陪伴和引导下,小虎认真做完了整张卷子。
下课后,看着孩子们拿着完成的作业蹦跳着回家,鲁艳心里格外踏实。“哪怕只是多讲清一道题,多帮孩子纠正一个错字,我都觉得特别开心。”她说。
B
用“智慧台账”解基层难题
“王阿姨,您家常住人数还是3人吗?最近有没有新增的流动人口?”在银虹社区综合服务台,山东大学学生丁际尧和宁夏大学学生杨景焱正拿着平板电脑,耐心地向居民核实信息。作为返乡大学生,两人积极投身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他们带来的数字化工具和数据管理思维,成为破解社区信息登记难题的关键。
起初接手这项工作时,杨景焱发现社区仍沿用纸质登记方式,电子台账也不够规范,不仅容易出错,查询起来还十分不便。“既然我是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过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知识,为什么不帮社区提升效率呢?”她主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建议,用Excel完善信息登记台账,将居民信息分类录入,并设计了自动统计和筛选功能。
针对居民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丁际尧发挥专业特长,为居民举办了一场数据加密原理的科普活动:“您看,这些信息会像银行密码一样被加密保存,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查看。”他还开发了简易的线上登记小程序,让年轻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信息填报。
经过20多天的努力,丁际尧、杨景焱和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完成了社区300多户居民的信息核对与更新工作。原本杂乱的纸质档案变成了清晰的电子数据库,查询效率提升了60%以上。“以前要找一户居民信息,得在各网格的纸质台账里翻半天,现在系统里一搜就能找到。”网格员徐丹感慨地说。
C
用脚步丈量乡情
宁夏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罗婷这个暑假回到家乡月牙湖乡大塘南村,以志愿者身份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
每天清晨,罗婷换上运动鞋、揣上笔记本就往村部跑。走访张大爷家时,看到老人因身体不便院子里堆满杂物,她二话不说拿起扫帚帮忙清扫,连墙角的杂草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她经常去老党员李奶奶家串门,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学到了不少与乡亲们打交道的窍门。时间一长,“小罗”成了村里的熟面孔,谁家有困难都愿意找她聊聊。
整理档案、核对数据是她的日常工作。面对一摞摞表格,她给自己定了规矩:每个数据要核对3遍,每份档案要标注清楚日期。她深知这些数字关系着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一次核对信息时,她发现王婶家漏登了养羊收入,立即跑到王婶家核实,最终把数据修改准确。经她整理的档案,每一页都清晰整齐,查阅时总能很快找到所需资料。
在政策宣讲会上,罗婷又当起了村支书的“翻译”。有位大叔对孩子上学补助政策不太明白,她指着自己的学生证说:“叔,我上大学时拿过助学金,这政策就像给咱娃铺了条稳当路,您放心让孩子读书。”在村里的这些日子,罗婷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这个假期就值了。”她这样说道。
D
为在外学子
搭建“回家的桥梁”
东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马银燕刚回到家乡,就收到银川市团委的消息,邀请她参加“青引力”高校联络站站长座谈会。作为东北师大联络站的新任站长,她决心在家乡的热土上,为在外学子搭建一座“回家的桥梁”。
带着这份使命感,马银燕立即投入到联络站的组建工作中。她在老乡群、校友群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积极发声,向东北师大的宁夏籍学子详细介绍联络站的职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为打破信息壁垒,她系统学习了《银川青年办事一本通》等政策文件,并定期转发家乡的人才招聘、就业创业、见习实践等最新资讯,确保在外学子能够及时掌握家乡动态。
经过不懈努力,联络站成员已发展到87人。作为连接东北师大与银川的青年纽带,马银燕一方面聚焦精准推送,将企业实习、就业岗位等信息直接传递给学子;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参与企业参访、志愿服务、研学观摩等活动,让更多人实地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在她看来,联络站不仅是工作平台,更是宁夏籍学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E
让青春力量
扎根家乡沃土
暑期以来,银川团市委精心组织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给返乡学子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团市委积极整合资源,动员各级团组织广泛募集政务实践、企业锻炼、社区服务等各类实践岗位1282个,吸引839名返乡大学生上岗实践。
围绕银川“三都五基地”建设目标,活动创新推出“银川青春行”特色产业探索项目。百余名学子走进酒庄等龙头企业,通过实地观摩生产线、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深入了解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前景。在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的文化体验中,学子们亲身感受家乡文旅融合的创新活力。
其中,企业实训周项目成为活动亮点。依托“青引力”计划,团市委精准匹配学生专业特长与企业实际需求,组织学子分组攻坚企业实践课题。从市场调研到方案设计,从成果打磨到汇报展示,青年学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技能,企业也借此发掘了一批新生代创新人才,实现了“学生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