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老人腿肿别大意 这些病因要重视 2025年08月06日  刘威

有些老年人发现,自己的小腿和脚踝突然变得肿胀,被袜子勒出深深的痕迹;有时按压皮肤后,腿上还会留下小坑。这种现象常被简单地归因于“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然而,老人腿肿背后可能隐藏着心脏、肾脏、甲状腺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

某些肾病

可能引起腿肿

最近,75岁的徐阿姨早起照镜子发现眼皮有点肿,以为是没睡好,也没在意。过了一段时间徐阿姨又发现小腿也有些肿,一按一个坑,过一会才能恢复。徐阿姨这才紧张起来,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慢性肾炎引起的肾病性水肿。

很多老人腿肿时,常常以为是血液循环不好,却往往忽略了肾脏疾病这个“隐形推手”。银川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宋丽解释了肾病性水肿的发病机制:“蛋白尿(尤其是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在身体某些部位就形成了水肿。”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都容易导致肾病性水肿。要注意的是,肾病性水肿常从眼睑、颜面开始,蔓延至全身,尤其是下肢。其特点是凹陷性水肿,即用手指按压局部皮肤后留坑,回弹慢;还常伴随着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少尿等症状。

肾病性水肿的辅助检查包括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

2

腿肿别忘了查查甲状腺

60岁的胡女士最近也遇到了脸肿、小腿肿的烦恼,而且全身乏力,无精打采。她去医院查了心脏、肾脏,都没啥问题,最后查了甲状腺,确诊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

甲状腺能分泌一种叫甲状腺激素的物质,它就像身体的“发动机燃料”,管着新陈代谢,热量消耗、水分代谢都靠它调节。“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黏多糖(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在组织间隙沉积,吸附水分形成黏液性水肿;同时心输出量减少、淋巴回流减慢可加重水肿。”宋丽介绍了甲减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甲减(如桥本甲状腺炎)、中枢性甲减等。

甲减性水肿通常有这些特点:非凹陷性或轻度凹陷性,也就是说这类水肿比较坚实,一般按不出坑来;水肿部位多见于眼周、颜面、手足背,可累及胫前(小腿前侧)。甲减性水肿患者还常伴有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皮肤干燥、便秘、声音嘶哑、毛发脱落等症状。

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以上情况,别忘了带他们去医院给甲状腺做个检查。

3

糖友腿肿还发麻

可能是神经性水肿作祟

73岁的刘叔患糖尿病10多年了,近日他感觉双腿肿胀还发麻,来医院检查后发现是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

对于糖友来说,如果出现双腿脚肿,首先要关注是否存在神经性水肿。糖友若发生神经病变,神经功能失常、营养障碍,就可能出现水肿,多见于双下肢。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大多伴有肢端麻木、疼痛等症状。另外,某些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也可能出现下肢水肿。

糖尿病神经性水肿看似是小毛病,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神经已经受伤了。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水肿加重,防止腿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溃疡、感染)。

4

吃药后腿肿,小心药物性水肿找上门

这几天,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的张大爷有点闹心:腿一天天肿起来,走路都觉得沉。去医院检查,心脏、肾脏都挺好。医生详细问诊后才发现,张大爷半个月前刚换了一种降压药,这腿肿,很可能就是吃药引起的药物性水肿。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王基云提醒,老人身体对药物反应更敏感,有些常用药可能会悄悄带来水肿风险。“药物性水肿一般于用药后发生,停药后逐渐消失,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如下肢、面部水肿。可能引起水肿的常见药物包括某些‘地平类’药物、吲哚美辛、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胰岛素等。”

一旦发生了药物性水肿,应先就诊进行水肿原因排查,轻度的药物性水肿通常不用治疗, 严重时限盐、利尿,对症治疗,一般在停药后均能消失。

5

双腿凹陷性水肿,警惕心衰发难

72岁的刘奶奶最近腿肿得厉害,一按一个坑。开始她以为是走路多了累的,可休息了几天腿肿反而更严重,且经常在夜间平卧后呼吸困难,得换高一些的枕头或是半卧才能缓解。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引起的水肿,再拖可能有危险。

银川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刘丽梅介绍,“心衰常见的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呼吸困难、运动耐量降低、疲劳、夜间咳嗽、腹胀、食欲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心衰病人有体重增加、颜面浮肿、双下肢对称凹陷性水肿等情况。凹陷性水肿,简单说就是这个地方肿了,按下去就是一个坑,需要过一会儿才能恢复。”

心衰常被称为心脏病的“最后战场”,只有早期识别心衰,寻找病因,及早干预,规范治疗才有可能逆转或延缓心衰的发展。

小贴士

腿肿了,可以这样缓解

老人出现腿肿,若适当休息或锻炼后肿胀仍没消退,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找出腿肿原因,对症治疗。另外,老人在生活中还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减轻腿肿。

每天多次抬高双腿(高于心脏水平),每次20~30分钟。

避免久坐、久站;适度运动,包括散步、踝泵运动(勾脚尖、转脚踝),促进血液回流。

吃太咸会让身体存水,加重水肿,炒菜时少放盐,少吃腌菜、酱肉等重盐食物。

别穿紧身裤、过紧的袜子,以免勒住腿影响血液循环。

提醒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明显,哪怕是看似正常的腿肿,也建议定期让医生看看,排除隐藏的健康问题。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