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房的镜墙前,汗水折射出专注的光芒。在力量训练区,很多中青年人认真投入,努力练出理想中的肌肉线条。的确,增肌训练,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重视起来。但如何科学增肌?盲目举铁是否有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健身教练林嘉伟,揭秘增肌背后的科学逻辑。
1
增肌:
打破平衡与自我修复
“增肌不是简单的‘吃多练重’,而是身体对压力的适应性反应。”林嘉伟用“破坏-重建”理论解释增肌原理。当肌肉承受超过日常负荷的阻力训练时,肌纤维会产生微小撕裂,触发身体的修复机制。此时,肌肉干细胞被激活,融合到受损肌纤维中,不仅修复损伤,还会通过合成新的肌原纤维使肌肉横截面积增大——这就是肌肉生长的生物学基础。
这一过程需要三大要素协同:机械张力、代谢压力和肌肉损伤。林嘉伟以杠铃深蹲为例:“下蹲时大腿前侧被拉长,产生机械张力;起身时肌肉收缩挤压血管,造成代谢废物堆积;反复深蹲导致肌纤维轻微撕裂,形成损伤信号。三者叠加,才能最大化刺激肌肉生长。”
但过度训练会适得其反。林嘉伟强调,肌肉生长发生在休息阶段,尤其是深度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如果每天高强度训练同一部位,身体没有足够时间修复,反而会导致肌肉分解。”他建议初学者每周训练同一肌群不超过两次,每次间隔48~72小时。
激素水平也是关键变量。男性睾酮素和女性雌激素均参与肌肉合成,但30岁后睾酮素年均下降1%~2%,这也是中年后增肌难度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皮质醇等激素的平衡,也直接影响增肌效率。
特别提醒
熬夜、长期压力会升高皮质醇、分解肌肉,因此管理情绪和睡眠与训练同等重要。
2
从新手到进阶的
阶梯式设计
制定增肌计划需遵循“渐进超负荷”原则,即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以持续刺激肌肉。林嘉伟为不同阶段训练者设计了差异化方案。
新手期(1~3个月):重点掌握深蹲、硬拉、卧推、引体向上等复合动作,这些动作能调动多肌群协同工作,效率远高于孤立训练。可采用“5×5训练法”:每周3次训练,每次选择3~4个动作,每组5次,共5组,重量选择能标准完成12次的负荷。新手神经适应快,优先提升动作质量比盲目加重更重要。
增长期(4~12个月):当能轻松完成自身体重训练后,可进入分化训练阶段。采用“推-拉-腿”三分化模式:周一练推类动作(胸、肩、三头),周三练拉类动作(背、二头、握力),周五练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每次训练包含4~6个动作,每个动作3~4组,每组8~12次。
成熟期(1年以上):长期训练者易陷入平台期,需通过周期化训练打破平衡。林嘉伟设计了一个4周循环:第1周积累期(中等重量,高次数);第2周强度期(大重量,低次数);第3周容量期(中等重量,高组数);第4周减载期(低强度,主动恢复)。
特别提醒
无论哪个阶段,林嘉伟都强调“渐进性”:不必追求每次训练都要重量增加,但每月至少要能完成1~2次更大负荷的训练。
3
吃对比多练更重要
“七分吃三分练”,是增肌界的金科玉律。肌肉合成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和能量,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脂肪堆积。林嘉伟建议,每日摄入蛋白质的量,可以按照体重来计算。以体重70kg的男性为例,每天需摄入112~154克蛋白质,分散到几餐中。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胸肉、鱼虾、鸡蛋、乳清蛋白粉等。
碳水是训练的主要能量来源。训练前1小时摄入低GI(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如燕麦、全麦面包,提供持久能量。训练后30分钟内补充高GI碳水,如香蕉、白面包,搭配蛋白质,快速提升胰岛素水平,促进营养输送。“很多健身者害怕碳水,但长期低碳水会导致肌肉流失,甚至影响训练表现。”
此外,坚果、鱼油、牛油果中的不饱和脂肪能调节激素水平,但需控制总量,占总热量20%~30%。林嘉伟提醒,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会升高炎症因子,抑制肌肉生长,必须严格避免。
特别提醒
很多人喜欢添加乳清蛋白粉等补剂,林嘉伟说,补剂不能替代天然食物,且需根据个体反应调整。比如肌酸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尝试。
延伸阅读
增肌并非年轻人专属
增肌并非年轻人专属,不同人群需调整不同的训练和饮食策略。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注重恢复。林嘉伟建议,选择3个复合动作,如引体向上、保加利亚分腿蹲、哑铃推举,每个动作4组,组间休息60秒,锻炼20分钟。“学生代谢快,但睡眠不足会影响恢复。建议训练后补充20克酪蛋白(牛奶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睡前关闭电子设备。”
“上班族需要预防损伤,强化弱链。”林嘉伟说,上班族核心稳定性和关节稳定性较弱,盲目追求大重量容易受伤。建议先用弹力带或自重训练建立动作模式,再逐步增加负荷。
中老年应该关注关节健康,缓慢增肌。林嘉伟建议,可以选择坐姿腿屈伸、高位下拉等对关节压力小的动作,并降低训练频率。“老年人恢复慢,每周2次训练足够。应重点放在大肌群,同时增加Omega-3的摄入(如深海鱼),减少炎症反应。”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