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在玖叁陶艺馆的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拉坯机转动的嗡鸣里,有人正专注地将陶土塑成杯盏,脸上的泥痕混着笑意;孩童举着画笔,给素坯添上天马行空的色彩。在陶艺馆一角的墙上,错落陈列着诸多作品——从憨态可掬的小丑杯到镶嵌音乐符号的瓷板画,每一件都藏着一段故事。这家开在银川闹市中的陶艺馆,已悄然走过十一个春秋。
A
陶艺是连接人的纽带
身为“90后”的白芸和姐姐白璐从小就浸润在艺术氛围里。家中有多人学画,姐妹俩跟着长辈涂涂画画时,对“创造”有着天然的亲近。让陶艺在心中扎根的,是白芸在童年时从电视剧中看过的一幕:剧中人将一团不起眼的泥巴置于转盘,指尖轻拢慢捻,转眼便成了器形初显的坯体。“原来一块泥能变成器物,烧出来还会有温度和色彩,太神奇了。”这份对“创造”的惊叹,成了她后来报考陶艺专业的伏笔。
2012年,银川还鲜有专门的陶艺馆,白璐和白芸把童年对“电视剧里美好场景”的向往变成了现实。她们在闹市中辟出一方空间,取名“玖叁”——既呼应白璐的出生年份,也藏着“久山”的深意:“久”是时间的永恒,“山”是脚踏实地的坚守。最初的日子里,姐妹俩既是老板也是老师,从拉坯技巧到烧制温度,手把手地教顾客与陶土对话。有顾客第一次接触陶艺,捏出歪歪扭扭的杯子却满眼欢喜;有情侣在转盘前协作时,指尖相触的瞬间藏着未说出口的情愫。这些细碎的温暖,让白芸确信:“陶艺不只是技术,更是连接人的纽带。”
B
器物里的人间烟火
在玖叁陶艺馆,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段生活的切片。白芸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顾客作品的照片:有闺蜜合做的戒指,内壁錾刻着“鱼”字,是彼此名字的谐音;有小提琴老师手绘的瓷板画,音符与琴身交织,藏着对职业的热爱;还有魔方造型的花插,用五六十片泥块拼接而成,烧制时稍有不慎便会开裂,最终成了馆里的“镇馆之宝”。
“最动人的不是技巧,是作品里的心意。”白芸记得一对老顾客:从相亲时第一次来做陶艺,到恋爱时合制情侣杯,再到结婚后带着孩子来捏小人。孩子的小手在泥坯上留下浅浅的印子,父母在一旁笑着调整形状,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三人身上,像一幅流动的画。还有三个发小结伴而来,其中一对男女在协作捏制烟灰缸时,发现了彼此从未显露的心意——一个多月后,女孩发来微信:“我们在一起了,谢谢你的陶艺馆。”
制作一件陶艺作品,要经过构思、捏塑、拉坯、装饰、晾干、上色、烧制七道工序。顾客亲手完成前六步,最后由馆里的老师负责烧制。当素坯在1300℃的窑火中蜕变,泥土的灰褐色会染上釉料的斑斓,软塌的泥形会变得坚硬挺括。“就像看着想法长出形状。”白芸说,有位姑娘为自己做了一对咖啡杯,一天,特意拍了一张盛满咖啡的照片发过来,杯沿的弧度里盛着对生活的仪式感。还有位老人,七十多岁第一次尝试拉坯,手抖着却不肯放弃,最终做成的碗虽不规整,却成了他送给孙子的生日礼物。
这些作品在展厅里短暂停留,最终会被主人带回生活:摆在餐桌盛汤,放在书桌插花,或是藏在抽屉里纪念某段时光。“泥土是有记忆的,它记下了制作者的力度、温度,还有当时的心情。”白芸说。
C
让热爱在银川落地生根
开馆十一年,玖叁陶艺馆见证了银川人对“慢生活”的需求,从萌芽到蓬勃。最初,来的多是好奇的学生;如今,上班族会在下班后赶来,用拉坯的专注消解工作压力;父母带着孩子来体验,在泥土的触感里培养创造力;甚至有外地游客专门寻来,把对银川的记忆捏进陶土。
“现在的人,越来越需要亲手创造的快乐。”白芸观察到,“00后”“10后”的顾客尤其敢想敢做:有人把动漫角色捏成笔筒,有人用陶土复刻游戏场景,还有人将银川的贺兰山轮廓刻在杯壁上。为了鼓励创意,馆里从不设“标准答案”,老师只在技法上提供帮助,从不干涉顾客的想法。“我们想让大家知道,陶艺不只是做杯子盘子,它可以是任何你想让它成为的样子。”白芸说
姐妹俩也在不断成长。她们去外地考察,学习新的烧制工艺;开设小班制培训班,从基础技法到原创设计,让更多人能深耕这份爱好;未来还计划推出原创项目,把宁夏的地域文化融入陶艺。白璐常说:“‘玖叁’的‘玖’,不是守着老样子,而是让热爱能一直生长。”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留一方空间让泥土与人心相遇,让每个人都能在创造中,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而白芸和白璐两姐妹,仍会守着这方空间,让“玖叁”的故事,在银川的时光里继续生长。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