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科技守护文明瑰宝 西夏陵的现代保护与新生 2025年08月08日  李尚

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上,9座西夏帝陵与271座陪葬墓静卧了近千年。2025年7月,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份认可背后,是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守护之旅。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01

守护好西夏陵每一寸土地

走进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监测中心,一面巨大的显示屏占据了整面墙壁,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个监控点的实时画面。这里,是西夏陵的“智慧大脑”,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三号陵现场情况如何?”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手拿话筒,向正在现场巡查的田宝财问道。

“现在是下午5点,游客数量已经开始减少,陵体及周边环境一切正常。”巡查员田宝财的声音从监测预警平台清晰传来,他正站在三号陵前,仔细检查着每一处细节。

大屏上,不仅可以看到各个陵区的实时画面,还能进行日常监测、预警跟踪、本体检测、环境检测以及工程管理等多项功能。据了解,该系统融合了物联网、无人机、遥感、人工巡查等多种技术手段,设置了20大类、99项精细监测指标,实现了对西夏陵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控。

“这套系统让我们的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工作人员指着大屏上的数据说,“比如,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到每个陵区的温湿度、含水率等环境参数,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我们就能迅速采取措施。”

此外,该系统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通过分析游客流量数据,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和游客容量,避免对陵区造成过大压力。”工作人员补充道。

02

数十年的不懈努力

西夏陵的保护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据西夏陵区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昌丰介绍,西夏陵的保护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遗址发现阶段,从1972年到1987年。”1972年,王昌丰还是宁夏考古队员,他记得当时贺兰山下散布着众多的巨大土冢,老乡称它们为“昊王坟”。经过调查,确认是历史上西夏王朝的帝陵所在。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遗存揭开面纱。

当初,文物保护者用当时简陋的方式认真地做着记录,皮尺丈量陵台,手绘病害草图。1986年,3号陵首次对外开放。1988年,西夏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实施了首批保护工程,对陵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王昌丰说。

进入本世纪,西夏陵的保护工作迎来了全面提速阶段。“从2012年到2023年,我们完成了9座帝陵、43座陪葬墓的保护工程。”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介绍说,这一阶段,更加注重科学保护和技术创新,引入了多项新技术和新方法,从抢险补强转向预防性保护。如今,西夏陵的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提质升级阶段。未来几年,将继续提升保护水平,完善保护设施和管理机制,为申遗成功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03

方法与经验的双重探索

夯土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在西夏陵的保护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站在六号陵高达19米的陵台前,可见表面密布冲沟。“夯土最怕根部掏蚀。”郭青林说,西夏陵地处我国西北,主要面临风蚀、根部掏蚀、雨水冲蚀等自然因素危害。“毛细水上升软化基部,危及遗址安全。”团队为此攻关多年,针对西夏陵的特殊地质和气候条件,探索出多种加固技术。“比如,我们采用了锚杆锚固、表面保护和综合处理等技术手段,有效防止了遗址的进一步坍塌和破坏。”

在加固过程中,科研人员还注重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持遗址的原貌和历史信息。“我们选用的加固材料都是与遗址本体相同或相近的土料,通过人工夯实的方法进行加固。”他解释说,“这样既能保证加固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遗址的历史价值。”

除了本体加固外,环境整治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拆除了遗址区内的现代建筑和设施,改善了遗址的生存环境。”王昌丰说,“还加强了防洪排涝系统的建设,防止洪水对遗址造成破坏。”

04

“无声的守护者”

申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西夏陵保护从单体修复到系统治理的跃升。2025年7月,“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西夏陵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障西夏陵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条例和政策法规。比如,《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出台,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过去是遗址哪里有裂缝补哪里,现在在遗址保护区连无人机航拍高度都有法可依。”王昌丰说,核心区严禁新建项目,缓冲区建筑限高9米,每座帝陵都有专人负责。这些法规明确了保护责任和管理机制,规范了保护行为和活动。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西夏陵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西夏陵博物馆中,各种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又能减少对遗址的直接干扰和破坏。

监测中心的大屏上,裂缝位移精确至毫米级的预警曲线,墙体含水率实时变化的数据、游客热力分布的流动光点……这些数字交织的图景,如同无声的守护者,将风沙侵蚀、盐害蔓延的危机化解于未萌之时。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