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2025年宁夏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暨全国第四届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宁夏赛区)选拔赛”决赛在银举行,宁夏博物馆讲解员王璐站在聚光灯下,以《千年回响:一部佛经与西夏陵的文明对话》为题,将西夏木活字印刷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位“00后”姑娘用她清亮的声音,又一次完成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告白。而这只是她作为文化传播者日常工作的一幕。
从播音主持到传播者
“我是2023年8月份左右来宁夏博物馆当讲解员的。”王璐回忆道。这位四川音乐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放弃了可能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宁夏,成为一名文化传播者。“上大学时学播音,本来就是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讲解员工作也是如此,我一直希望毕业后能回家,用专业造福家乡,把宁夏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初到博物馆,王璐负责的是馆内宁夏通史展厅的讲解工作。“一开始就是背讲解稿,以为懂得很多。”她笑着说,“但随着与观众交流的深入,才发现这是个学无止境的职业。”从单纯背诵到深入理解,王璐花了大量时间泡在博物馆的文献室里,向资深研究员请教,甚至自费购买相关书籍。“播音专业让我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历史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让她从一个“念稿子”的新人,成长为能够自如应对各种提问的专业讲解员。
“光鲜轻松”的背后
在很多人眼中,讲解员是个光鲜轻松的职业。王璐却用“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来形容这份工作。“良好的语言表达、深入的历史知识储备、与人沟通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缺一不可。”她解释道。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王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博物馆,她已经开始了发声练习;闭馆后,她常常独自在展厅里反复演练,调整每一处停顿和重音;周末休息时,她不是在查阅资料,就是在观摩其他优秀讲解员的工作视频。“暑假旺季时,一天要讲五六场,全天都在给游客讲解。”王璐说,虽然如此,但和其他讲解员一样,看到游客对知识的渴望,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成就感。
这份职业的特殊性,在王璐看来,在于它是宁夏故事的传播桥梁。“我们的声音,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片土地的文化。”说到这里,她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感受文化的力量
在众多讲解经历中,一位特殊的游客让王璐至今难忘。“那是去年七八月份,一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坐着特制轮椅来到宁夏博物馆。”王璐回忆道,那位游客的轮椅上挂满了水瓶、锅碗瓢盆和各种行李,后来了解到他因脊柱问题常年无法站立。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没有被身体限制,已经游历了十几个地方。他对知识的渴望纯粹而热烈,那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王璐说,面对这位特殊观众,自己调整了讲解路线和节奏,确保他能舒适地参观每一个展区。三个小时的讲解结束后,游客握着王璐的手说:“谢谢你让我真正读懂了宁夏的历史。”
这次经历让王璐对讲解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化的力量可以超越身体限制,而我的责任就是搭建这座沟通的桥梁。”
讲好家乡的美丽故事
谈到刚刚结束的讲解员大赛,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王璐眼睛更亮了起来。“比赛有三个环节:自备题目、随机抽题和评委问答,考察非常全面。”为了准备比赛,她在日常工作之余,每晚都要复习到深夜。
王璐选择以今年成功申遗的西夏陵为主题。“西夏历史文化是宁夏的瑰宝,我想通过一部佛经的故事,展现西夏木活字印刷的智慧。”备赛过程中,她反复修改稿件,调整表达方式,甚至对着镜子练习每一个表情和手势。
比赛现场,宁夏各地的优秀讲解员也让王璐印象深刻。“吴忠的任晓欢讲解马兰花的故事,把助人为乐的精神讲得感人至深;固原博物馆的‘00后’女孩,用年轻人的视角诠释古老文化;六盘山长征纪念馆的惠小娟,用方言讲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说起同行们的表现,王璐十分感慨。“这次比赛不仅是展示,更是学习。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把宁夏的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聚光灯下的掌声终会散去,但像王璐一样的讲解员们的文化传播之路还在继续。每天,她依然会准时出现在博物馆,用声音唤醒远去的历史,用热情连接古今。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王璐和她的同行们正以专业和热爱,构筑着文化传承的基石,让宁夏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