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从海河晚风到塞上江南 爱好骑行的他用车轮丈量“诗和远方” 2025年08月11日  王敏

当贾天昊第一次骑着青桔单车穿过天津海河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个简单的习惯会彻底改变他的生活轨迹。这个28岁的邯郸小伙如今已是银川骑行圈里的“打卡达人”,从共享单车的短途通勤到公路车的百公里驰骋,他的车轮碾过城市烟火,也丈量过山海辽阔。

01难忘那次黄河边的骑行

“2019年我在天津工作,每天下班后骑车回河东区,那是最放松的时刻。”贾天昊回忆道,晚风中的海河波光让他爱上了骑行。

2024年春天,定居银川的他终于入手了第一辆公路自行车。原以为能轻松驾驭,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看别人骑得飞快,自己实操才发现连均速30公里/小时都难以达到。”这位倔强的骑行者选择用坚持回应挑战。同年初夏,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百公里骑行——从银川市区到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的往返路线。“那天我们七八个人快乐得像小学生春游,还在黄河边支锅炖柴火鸡。”他笑着描述返程时灌铅般的双腿和事后瘫倒两天的经历,这些成了他骑行日记里最珍贵的回忆。

02骑行是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骑行成为生活方式,贾天昊的记录视角也越发独特。他的社交账号里少有数据堆砌,更多的是晨光中的贺兰山轮廓、暴雨后公路上的彩虹,以及骑友们推车爬坡时的搞怪表情。“今年2月环海南岛骑行1100公里,我才真正理解‘骑行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这句话的含义。”他分享道,东线文昌的椰林民宿里,黎族阿婆请他们喝自酿米酒;西线儋州的渔港旁,退役老兵讲述着环岛公路的变迁。这些碎片最终拼成他心中的骑行意义:“风景永远在下一个转弯处等着。”

如今他的骑行小队固定为三五知己,这群“慢骑派”更享受探索的过程。“我们常在银川周边开发小众路线。”贾天昊推荐了一条私藏路线:从西夏陵出发,经新小线翻越贺兰山,沿途能看到明长城遗址与岩羊群,“比网红打卡地更有野趣。”在他看来,骑行最迷人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去年秋天,他们在永宁县的乡道迷路,却意外闯进一片胡杨林,金黄的树叶落进车筐,同伴抓拍下来,成了自己的年度最佳照片。

03在骑行中寻找生活平衡

“现代人太需要‘离线时刻’了。”贾天昊坦言,作为金融从业者,他最初骑车只是为了减压,后来却发现这成了调节生活的密钥。他的骑友中有医生、教师,也有创业青年,共同点是都在这项运动中找到了某种平衡。“有个朋友经历裁员低谷期,跟我们骑完贺兰山后说:‘爬坡时喘不过气的痛苦,让我想通了很多事。’”

这种感悟也影响着贾天昊的记录风格。他的视频从不刻意渲染“大神”人设,从不掩饰爆胎、摔车等窘态。“有一次在滨河大道遇到侧风,整个人被吹进绿化带,现在看监控录像还觉得好笑。”正是这种真实感吸引了许多观望者加入骑行——他办公室两位同事就在“种草”半年后,终于购车“入坑”。“骑行就像人生,没必要和别人比速度。”说着他展示手机里的数据图,五年间他的平均时速只提升了5公里,但骑行半径却从10公里扩展到了1000公里。

04给骑行新手的实用指南

聊到入门建议,这位“过来人”立刻认真起来。“千万别和我当初一样,穿着篮球鞋就冲去骑百公里了。”他总结了几条血泪经验:首先是装备选择,银川风大,防风眼镜和抓地力强的外胎比炫酷的车架更重要;其次是路线规划,他推荐新手从阅海公园环湖路开始,“20公里平路+多个补给点,比盲目进山安全得多。”

关于长途骑行,他特别强调要有“敬畏之心”:“我在海南环岛时,见到很多人第一天就骑到中暑。”他分享了自己的“3个20%原则”——体能保留20%余量、行程预留20%弹性时间、预算多备20%应急资金。至于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贾天昊指了指自己黝黑的手臂:“防晒!去年夏天没涂防晒霜,蜕皮蜕得像只蛇精。”

夜幕降临,贾天昊又检查了一遍爱车的胎压。等到清晨来临,他和伙伴们将探索一条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的新路线。“地图上显示有段‘疑似道路’,我们就喜欢这种未知感。”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和当年在海河边骑车时一样的光。或许正如他某条动态所写:“生活不该只是两点一线的轨迹,更该是车把上不断跳动的里程数。”

记者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