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不爱“神仙”爱“狠人” 政法悬疑剧 凭什么让观众“上头”? 2025年08月11日  孙瑞亭

今夏暑期档剧集一改以往仙侠剧、古偶剧霸屏的常态,充满了硬核“爽感”。随着取材真实案件的政法悬疑剧接连播出,不少观众直呼过瘾。其中《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以法之名》《正当防卫》等剧集热力值拉满。这些作品让今夏荧屏“画风”突变,在强化纪实性与悬疑感的同时,着重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深度,实现了题材创作的进化升级。

01纪实性强 现实度高

创作空间拓展到社会现实、热点话题、法律争议、人性灰度

对于电视剧来说,抛开一些常规化重播的经典作品之外,以往暑期档更偏向于时尚、古偶、仙侠等题材,但这个夏天却有所不同,充满了硬核“爽感”的政法悬疑剧迎来了爆发,与上半年的刑侦悬疑剧形成了无缝衔接的态势。纵观暑期荧屏,《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以法之名》《正当防卫》等政法悬疑剧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与刑侦悬疑剧的硬核、粗粝、爆裂有所不同的是,政法悬疑剧在议题方面更加多元化、深度化以及专业化,在创作空间、叙事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比如,在创作边界上突破了以往案件侦破、缉凶审理等界线,将创作空间拓展到了社会现实、热点话题、法律争议、人性灰度等更为纷繁复杂的领域,并且通过叙事结构、表达方式上的创新来助力现实问题探讨,从而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灵思考。

《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以法之名》《正当防卫》等剧集以真实案件为蓝本进行创作,通过揭露司法腐败、毒品犯罪、拐卖黑幕等触目惊心的现实引发高度热议。以《以法之名》为例,剧集开创性地聚焦检察侦察题材,主创团队在全国采风中收集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在路演中,主创提及最多的就是:去见鲜活的、真实的一线办案检察官,和他们聊天、谈心,绝对是剧本创作的良方。据导演傅东育介绍,创作团队从确定选题到完成最终剧本,历经了三年的艰难历程,奔赴四个省份、十几个城市进行采风,从最高检到基层单位,采访了超过百位检察官,查阅大量卷宗,最终不断调整、反复推敲,才形成了最终的剧本。在《以法之名》中,剧集的悬疑感与紧张感更多是通过庭审辩论、审讯交锋等场景来营造,这些场景正是基于对大量真实司法实践的获取与创作。此外,作为首部反映检察机关“刀刃向内”监督工作的剧集,《以法之名》在打破同题材剧集表达边界的同时,还通过情节烧脑、叙事紧凑、刻画精准等其他“加分项”打动了不少观众。

的确,在寻求题材突破的基础上,政法悬疑剧更加注重对“当下性”的挖掘与对“青春语态”的运用,敢于打破传统叙事套路,持续探索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让多元题材在创新表达中绽放光芒,让时代故事在青春视角下引发共情、赢得共鸣。作为近年来荧屏上罕有的打拐题材,《利剑·玫瑰》以多起真实拐卖案件为蓝本,聚焦少女贩卖、婴儿盗抢等社会痛点。一方面展现了警方打拐技术的迭代升级,一方面精细刻画了被拐家庭所遭受的创伤,同时通过民间志愿者的视角聚焦“伤口愈合”的过程。此外,《利剑·玫瑰》的主创团队同样深入走访了数十位一线打拐民警,并且通过多地实地采风,将来自现实的案件细节与人物情感融入剧情,从而成为推动情节、引发共情的关键。有网友表示,剧集可以称得上是全民防拐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些深度呈现犯罪者策划过程的画面,以一种冷峻的视角揭露了多种犯罪手段和拐卖的凶残本质。

另外,《扫毒风暴》与《正当防卫》也在题材上保持了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并且有突破的勇气,同时创作上展现出了“破界”生长的生命力。其中,前者通过精湛表演与多线叙事展现禁毒斗争的艰巨,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缉毒大案的精准还原,表现出了“记录禁毒事业时代变迁”的创作雄心;后者则围绕“防卫限度”的司法争议展开探讨,通过三案交织的叙事手法直指法律适用与现实情境的尖锐冲突。显然,以政法悬疑剧为代表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剧集已经不满足于“向题材要广度”,而是铆足劲“向真实要深度”,以题材拓展为基石,不断革新创作方法、突破叙事边界和升级艺术表达,从而让剧集纪实性更强、现实度更高,进而引发共情与思考。

02情感浓度 人性温度

角色具有更为复杂的人性光谱,去除以往的脸谱化、标签化

在让剧集纪实性更强、现实度更高的同时,政法悬疑剧的创作者们并没有弱化人物塑造,而是赋予了他们人性的厚度与复杂,《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以法之名》《正当防卫》等剧集基本都为主要人物加重了成长线的戏份,目的就是使得角色塑造呈现出复杂的人性光谱,去除以往的脸谱化、标签化。

在《以法之名》中,由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可以算是一个“体制内的孤勇者”,这样一个于暗夜守护微光的平凡英雄在剧集开始阶段被设定为一个向现实妥协的懦弱赘婿,但是随着案件的层层推进,作为检察官的他重燃法律信仰选择坚守职责,从而大义灭亲将涉案的岳父江旭东等人绳之以法。洪亮从一个深陷职业倦怠的“职场老油条”到信仰守护者,这样的蜕变就是来自真实的人物经历,而剧中另一位主要人物同样有着真实经历,即由蒋欣饰演的检察官郑雅萍,剧集虽然没有过多展现其成长经历,但通过对其刚柔并济的人物特质的刻画,展现了女性检察官群体的细致与坚韧。

《扫毒风暴》通过多视角交织,深刻体现了我国一线缉毒警察的忠诚无畏与面对毒贩时的视死如归,同时真实还原20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的缉毒生态,形成时代“切片”式呈现。剧中,由段奕宏饰演的缉毒警林强峰,因为亲历战友惨死于毒贩之手而深陷心理创伤,从而结束卧底生涯回到缉毒一线,成为一个智勇双全但有心理创伤的缉毒警,为战友报仇的誓言与内心的创痛成为其此后行动的核心驱动力,这让其在追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近乎癫狂的状态具有了合理性,同时打破了观众对类型英雄的固有认知,进而赋予了角色真实的情感浓度与人性温度。另外,剧集中与林强峰并肩作战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生动的性格展示,从而让一线缉毒警察群像也丰富立体起来。同时,在对以卢少骅代表的一群泯灭人性的毒贩的刻画上,剧集既照见了人性的复杂,也回答了时代之问:冰毒之所以没有被各方扼杀在未发之际,是因为诱惑难抵,人心难测。显然,在人物刻画的整体基调上,既不脸谱化也不美化,更加注重写实感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克制化”表达。

在《利剑·玫瑰》里,由迪丽热巴饰演的打拐警察邓妍则背负着发小被拐的“心魔”。剧集通过拳击训练等方式让其寻觅内心煎熬的出口,这条个人成长线就是推进剧情发展和积蓄人物情感的核心动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合理化设定,当邓妍空降为打拐办主任后,面对众多破碎的家庭时,藏匿在其心头的阴影才最终升华为打拐的不竭动力。同样,《正当防卫》中也有着类似的设定。

为什么这几部政法悬疑剧会选择挖掘人物内心,这其实与剧集所要呈现的纪实性、现实度是相契合的,故事“真实”,人物更要“真实”,否则就会游离于故事之外,有悬浮感。正因为如此,在展现传统的正邪对决基础上,通过塑造“缺陷式主角”的蜕变过程,让其完成从个人救赎到守护万家灯火的转变,这样既能够使人物内在动力更为坚实可信,也让角色真实立体起来,从而让观众感到故事与人物的合理性与真实感。这种人物塑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个人救赎的成长线与剧情主线形成映照与互衬,既展现了主人公个体创伤的愈合过程,也成为社会伤疤修复的深刻隐喻。

03井喷之下 亦有隐忧

创新表达、拒绝隐晦,更加深入地探入社会肌理和复杂人性

今年早些时候,笔者已经探讨过国产悬疑剧的审美疲劳问题,其中“类型偏向于社会派悬疑”是核心问题,政法悬疑剧尽管目前仍在爆发早期,但愈加明显的作品井喷态势下也隐藏着忧患。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各大平台推出的悬疑剧有近30部,而2025年上半年则呈现出“井喷”态势,其中不少作品陷入了“复制爆款”的舒适圈与创作套路。今年上半年,《漂白》《沙尘暴》《棋士》《黄雀》《乌云之上》《借命而生》等诸多国产悬疑剧几乎无缝衔接地与观众见面,相较于比较稳定的剧集质量来说,播放热度多数未达预期,明显进入了疲劳期。以口碑最好的《沙尘暴》为例,播出期间的热度始终不温不火,较好的口碑也未能让其成为爆款之作。

同样,在政法悬疑剧繁荣的表象下,类型窠臼与剧情硬伤也同样存在,创作面临着重大挑战。以《利剑·玫瑰》为例,尽管收视率不错,但是口碑陷入了两极分化的境地,核心原因还在于剧集在写实质感上有欠缺。相较而言,《扫毒风暴》则拿下了7.6的豆瓣评分,可以算得上成为今年国产剧的口碑之作,但仍然有不少网友吐槽其存在叙事混乱、支线冗余等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剧集创作仍难以在真实还原与戏剧性间找到平衡点。另外,汇聚一线演员阵容的《正当防卫》开播前热度非常之高,但在播出前期却突然遭遇口碑跳水,剧集完结时的豆瓣评分也只有6分。不少网友在短评中齐齐吐槽:剧集虽然触及家暴、校园霸凌等社会热点与痛点,但是案件衔接生硬、主线模糊、前期伏笔纯粹是为了“挖坑”而“挖坑”,到后面根本没有合力收束,而且剧情对法律议题的讨论也只是停留在“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口号式台词上,欠缺了对情理法复杂平衡的细腻呈现。《以法之名》播出后收视一路狂飙,一度被视为年度“剧王”候选,但是大结局播出后,许多观众发出“烂尾”的质疑,豆瓣最终评分为6.9分,并不算太理想。

在创作空间上扩展至热点领域,在叙事表达上突破传统边界,政法悬疑剧的创新突破值得肯定。为什么还是会有不少网友吐槽,表面上看是观众对剧集对类型化叙事与创新性表达的“挑刺”,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大众对于对观剧的体验感已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在创作迎来井喷的同时,想要吸引更多观众,除了要有足够精良的内容作支撑外,还需要有极强的用户思维,用差异化和创新性的内容来满足不同观众的追剧需求。只有这样做才能跳出套路化、同质化的窠臼,避免走“复制爆款”的老路。首先,要摒弃华而不实、猎奇的套路化叙事,继续深耕现实主义,用更厚重和更有力度的现实质感,展现人与命运的博弈、与时代的互动,让悬疑剧成为解剖社会症结、反思人性困境的载体,唤起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次,要进行更极致的类型化创新探索,开拓新边界,与其他类型进行叠加融合,大胆突破传统题材限制。另外,在叙事手法上尝试多线叙事、非线性叙事,让观众在烧脑解谜过程中沉浸其中。同时,在人物塑造上赋予角色更丰富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让人物更加丰满并且行为动机合理且铺垫充足。

显然,观众对政法悬疑剧的期许肯定是扎根现实、精耕细作,要运用真实可信的细节、逻辑缜密的结构、写实的美学风格以及复杂厚重的人物来打动观众。在暑期档政法悬疑剧井喷的同时,要提防题材红利、制作套路所衍生出的大众审美疲劳。毕竟,重复多了就会给创作打上死结。解开死结的办法就是创新表达、拒绝隐晦,必须更加深入地探入社会肌理和复杂人性,从而创作出专业严谨与情感共鸣兼具且能够叩问时代的优秀作品。

记者 孙瑞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