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听陈同滨讲世界遗产西夏陵 2025年08月11日  王敏

日前,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活动在宁夏银川举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权威专家陈同滨教授作了题为《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的专题演讲。通过她的讲述,听众们不仅了解了西夏陵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更认识到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01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陈同滨教授从建筑史研究的角度,对西夏陵遗址的历史信息与考古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她指出,西夏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建筑特色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通过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团队对西夏陵的空间布局、陵寝制度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测绘与数字化记录,为深入揭示其历史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选址方位上,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东麓,这一选址既有中国古人风水观念的因素,又体现了西夏王朝对自然环境的认知。陈同滨特别强调,陵区建在半荒漠戈壁区的选址理念在历代帝王陵墓中极为罕见,充分展现了辽阔苍凉的大漠与草原风貌。从空间布局看,西夏陵遵循了中国传统陵墓的中轴线对称原则,同时又融入了党项民族的特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西夏式”陵园格局。陵区内现存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反映了西夏王朝完备的陵寝制度。

在建筑技术方面,西夏陵的陵墓建筑融合了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营造技艺。陈同滨通过展示考古发现的建筑构件如绿釉琉璃瓦等实物证据,生动说明了汉族烧瓷技术与党项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此外,陵墓的夯土建筑技术既吸收了中原传统,又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进行了适应性改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丧葬习俗上,西夏陵既保留了党项民族的传统元素,又明显受到佛教文化和中原礼制的影响,这种多元融合的特征使其成为研究11至13世纪民族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资料。

02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案例

陈同滨教授在演讲中重点阐释了西夏陵的突出普遍价值,这是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依据。她指出,西夏陵充分展现出西夏文明基于交流而产生的多元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评价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认可,使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实现了宁夏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从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来看,西夏陵至少符合三项核心标准:首先,它是对现存或已经消失的人类文明或文化传统构成的独特见证;其次,它是可以展示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有特色的例证;再者,它与有着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生活传统、观念、信仰有直接关联。陈同滨特别强调,西夏陵是11世纪至13世纪丝绸之路东段民族文化融合的集中体现,其建筑艺术融合了西夏、契丹、蒙古、吐蕃等多种民族文化因素,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西夏陵见证了古代跨区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陈同滨通过展示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带有明显中亚风格的金属器、丝织品等,生动说明了西夏王朝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她指出:“通过这次世界遗产申报,我们把中华文明中这段历史所揭示的文明发展智慧,向当代的人们进行了客观的展现。”这一成功申遗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案例。

0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陈同滨教授的演讲深入剖析了西夏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她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史料记载的不足和认识上的局限,西夏文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西夏文明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日益清晰。

西夏王朝(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区域性政权,在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与宋、辽、金等政权并立。陈同滨强调,西夏并非孤立发展的文明,而是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吐蕃文化、回鹘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在西夏陵的建筑艺术、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汉式的建筑布局与党项族的装饰艺术的结合,佛教建筑元素与本土信仰的融合等。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西夏文明的兴衰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陈同滨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民族创造的,而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西夏文明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吸收了来自中亚、西亚的文化元素,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主流。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模式,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内在动力。

04申遗的艰辛历程和宝贵经验

作为主持过6项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报的资深专家,陈同滨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西夏陵申遗的艰辛历程和宝贵经验。她回忆道,西夏陵的申遗工作实际上早在2011年就已启动,当时在银川召开了首次专家座谈会,探讨其突出普遍价值和申遗策略。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考古研究、遗址保护、价值阐释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最终于2025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陈同滨特别强调,申遗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准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即从全球视角审视其独特性和代表性。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世界遗产的申报规则和技术路线,最终确定以“见证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作为西夏陵申遗的核心价值主张。这一价值定位既符合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又准确反映了西夏陵的历史本质,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广泛认可。

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面,陈同滨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她认为:“申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可能地研究、保护、管理和阐释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服务。”在她看来,世界遗产申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价值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申遗过程,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性和贡献。

05珍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滋养

陈同滨还分享了她主持完成的故宫、长城、莫高窟、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经验。她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科学研究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保护策略。对于西夏陵而言,保护工作特别注重保持其原始自然环境风貌,如大漠、草原的辽阔景观,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和商业化开发。这种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保护理念,对当前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同滨教授在演讲中深刻阐述了西夏陵成功申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西夏陵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滋养。

从历史维度看,西夏王朝虽然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但其文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特征。陈同滨通过丰富的考古实证说明,西夏在政治制度上仿效中原王朝,在文字创造上借鉴汉字结构,在佛教传播上承接汉藏传统,在经济贸易上联通东西南北。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正如她所说:“西夏陵铭刻着党项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衰历程,更展现出西夏文明基于交流而产生的多元文化融汇与创新,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而从现实意义看,西夏陵的保护和传承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重要平台。

06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陈同滨特别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她赞赏西夏陵博物馆正在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手段,让沉睡的文物说话,让尘封的历史复活,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陈同滨教授对西夏陵的活化利用和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她指出,西夏陵申遗成功既是对过去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肯定,更是传承发展的新起点。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陈同滨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充满信心,同时也保持清醒认识。她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60项,这说明,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的追赶速度很快。但对于我们这么辽阔的国土和这么悠远的历史来说,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她呼吁更多专家学者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陈同滨教授的演讲不仅是对西夏陵价值的专业阐释,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刻思考。通过她的讲述,听众们不仅了解了西夏陵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更认识到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正如一位听众所言:“守护遗址便是守护56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像西夏陵这样的文化遗产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记者 王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