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安妮、安宇歌、李旭—— 一枚口弦的三代回响 2025年08月11日  王敏

一枚拇指大小的口弦,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回响。从宁夏山区的民间乐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安宇歌跟随母亲安妮,又与儿子李旭一起,三代人用七十多年光阴,守护着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安宇歌儿时即与口弦结缘,后来深入山区寻访“最后的手艺人”;李旭则用现代音乐让古老口弦焕发新生,成立“回响乐团”并登上央视舞台。这不仅是家族三代的传承故事,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让人类最古老的“初音”,继续在新时代奏响悠扬的乐章。

缘起

一场“挨打”结下的不解之缘

1958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员安妮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从北京来到宁夏。由于条件艰苦,她把仅五个月大的女儿安宇歌留在沈阳,由姥姥赵尚英抚养。赵尚英是抗日英雄赵尚志的胞妹,也是话剧表演艺术家。安宇歌从小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大院里长大,而她与口弦的结缘竟始于一场“挨打”。

四岁那年,母亲安妮回沈阳探亲,随身带着一个黄书包,里面装着一枚三寸长的竹片——口弦。小孩的好奇心驱使安宇歌趁母亲不在时翻出这个“神秘物件”,发现中间有一根细簧,她摆弄几下,竟把簧片扳断了。母亲回家后勃然大怒,狠狠打了她一顿,姥姥为此一周没理安妮:“我带大的孩子,一年才见一次,竟为这么个东西挨打?”

这一顿打,反而让安宇歌对口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九岁时,她独自坐火车从沈阳到宁夏,母亲在车厢里奏着口弦,悠扬的声音让她着迷。1974年,17岁的安宇歌正式定居银川,专心学习口弦演奏、制作与花儿演唱。那时,母亲的学生从宁夏各地赶来,挤满小院,安宇歌常被派去买饼子给大家充饥。她渐渐明白,这些人为学艺跋山涉水,口弦的魅力远超她的想象。

寻艺

深入山区,抢救濒危的“簧舌之音”

上世纪80年代末,安宇歌调入宁夏文化馆,负责民族乐器的挖掘整理。她发现,口弦的传承已濒临断绝:“会吹的妇女大多年过花甲,会做口弦的更是寥寥无几。”为寻找制弦艺人,她独自深入山区,一次寒冬,她听说海原县有位制弦高手,于是雇了辆农用车颠簸5小时进山,却被告知艺人去新疆打工多年未归。天寒地冻,她借宿农家,睡在稻草席上,第一次为口弦的传承流下眼泪。

1996年,安宇歌正式投身口弦保护。她创新制作工艺,将竹口弦的簧片换成金属,使音色更清亮;又在琴身雕刻花纹,使其兼具乐器与工艺品的双重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在宁夏“祥云小屋”向世界展示口弦,观众排队等待她的演示。在非洲、欧洲、亚洲的演出,让她被誉为“口弦皇后”,但她最忧心的仍是传承:“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必须让年轻人喜欢。”

2013年,一通陌生电话改变了她对口弦的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范子烨联系她,寄来两本书——《簧的研究》和《口弦琴》,她这才知道,口弦是世界性的乐器,19世纪欧洲著名音乐家胡梅尔曾为它创作协奏曲。范子烨的研究让她豁然开朗:“口弦不仅是宁夏的,更是人类的‘初音’。”

创新

李旭与“回响乐团”的探索

安宇歌的儿子李旭,1984年出生,4岁时被外婆安妮“赶鸭子上架”登台表演口弦。尽管当时只会搞怪发声,但口弦的种子已在他心中悄然埋下。成年后,他目睹母亲手部因常年制弦变形,胳膊疼痛需针灸缓解,深受触动,决定接过传承重任。

2015年,李旭尝试用“互联网+非遗+文创”推广口弦,却在旅游景点屡遭冷遇:“很多人问这是挖耳勺还是钥匙。”“当时我们就想怎么能快速宣传口弦,所以就创办了口弦视频网站,将演奏片段配以古典与电子音乐,吸引年轻网友。当时还设计‘U盘口弦’,一端是乐器,一端是存储设备,实用又时尚。”李旭说。

2019年,李旭成立“回响乐团”,集结民间音乐人,让口弦与西洋乐器碰撞。2021年,他带着融合版口弦登上央视,演奏花儿民歌时,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曲毕才从他口中取出马蹄形金属片,令观众惊叹不已。乐团还发掘濒危乐器如泥哇呜、咪咪,录制原创音乐。尽管李旭笑称口弦是“赔钱货”,花光了他的积蓄,但他说:“要让口弦‘活’起来,而不仅仅是‘存’下去。”

根脉

口弦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

口弦形制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在宁夏民间,它曾是妇女的“心事容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拜访的一位老年传承人,她弹着弹着潸然泪下——她曾是童养媳,一生坎坷,唯口弦能倾诉苦闷。而在过去,青年男女恋爱时,男孩在窗外吹泥哇呜,女孩以口弦回应,无需言语,音乐便是最动人的情话。”安宇歌说。

2017年,陕西石峁遗址出土20多枚距今约4000年的骨制口弦,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国北方是“世界口簧的祖源地”。安宇歌母子受托复刻这些远古口弦,并在国际研讨会上让数千年前的声音重现。

2024年,她的“弦音不息”展览展出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多件口弦,包括西汉金属口簧——全球唯一一体簧结构的珍品。

如今,安宇歌将口弦制成簪子、耳坠、项链,让古老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李旭则通过短视频和音乐会,打破“非遗=陈旧”的刻板印象。正如安宇歌所言:“非遗必须原汁原味传承,但技巧可以不断创新。”

传承

从家族使命到文化守望

如今,安宇歌已为近5万名学生普及口弦,李旭也在20多所学校授课,上百人学会了制作与演奏……

“2024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56个民族代表性乐器同奏一首歌’中,被誉为‘女娲创造的第一件乐器’的口弦作为开场乐器亮相。”安宇歌说,自己说起口弦就特别骄傲,让她最欣慰的,是看到儿子让口弦真正“回响”在新时代:“家族的传承是力量,更是责任。”

从安妮到安宇歌,再到李旭,三代人用70多年光阴守护这枚小小的乐器,让它穿越时空,诉说着人类永恒的情感。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