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手艺与孩童的好奇与体验邂逅,当非遗技艺与居民的欢声笑语相遇,当文化的根脉悄然融入社区的烟火日常,这个暑假,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匠心的引领下,一股亲近传统、感知匠心的热潮,正浸润着银川的寻常巷陌,唤醒社区生活的别样生机。
A古老工艺里的科学秘密
从7月末开始,在银川,阅彩城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的非遗学堂陆陆续续在各个社区开课了。西夏区的艺术巷社区活动中心内,扎染体验活动,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科学碰撞出火花。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古人的布艺染色工艺。当洁白的棉布捆扎后浸入靛蓝染缸,取出时呈现绿色,在空气中慢慢氧化,最终魔术般变为深邃的蓝色,现场发出阵阵惊叹声。“哇,变蓝了!”孩子们围着观察皿,眼睛瞪得溜圆。
“这不是魔法,是古人早就掌握的科学!”指导老师、扎染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语晗解释道,“靛蓝染料被还原成可溶的隐色体染上布料,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又呈现出不溶于水的蓝色,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一场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双重种子,对非遗技艺的惊叹和对科学原理的好奇。
B亲子协作的非遗风景
在掐丝珐琅画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歌的工作台前,围坐很多学生和家长。虽然许多家长最初是陪伴孩子而来,但现场的氛围很快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工作台上,细如发丝的铜丝、色彩斑斓的彩砂、特制的粘胶和镊子整齐摆放。工作台旁,王歌老师很是耐心,时而俯身指导小朋友如何安全使用工具,时而为初次尝试的家长演示掐丝的精妙技巧。引人入胜的是那一幕幕温馨的协作画面: 家长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纤细的铜丝,依照图样一丝不苟地弯曲、黏合。紧挨在一旁的孩子,则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用小刮刀或滴管,小心翼翼地将鲜艳的彩砂填充到铜丝围成的形状中。
这并非简单的“你做我看”,而是实实在在的“亲子共造”。从设计图样、掐丝定型,到“点蓝”填砂、等待烧制,每一步都凝结着两代人的耐心与合作。当经过点蓝、干燥,再送入小型电窑烧制后,一件件融合了个人创意与古老技艺的珐琅小画逐渐诞生。
“看着铜丝在手里变成画,再填上彩砂,最后烧制出宝石般的光泽,这个过程太治愈了。”家长刘先生说,“周末带着孩子一起来,远离电子产品,一起做点有文化又有趣的事,感觉特别好。”
C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非遗如何在社区课堂中避免“曲高和寡”,真正吸引并留住居民?这背后,凝聚着传承人们化“古老”为“亲切”的匠心设计。
面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刚常常将传统面塑与青少年喜爱的国潮动漫结合。“捏孙悟空、哪吒这些经典角色,孩子们兴趣特别浓。从简单的球形、柱形开始塑基本结构,再逐步添加细节,上手快、成就感强。”他降低造型难度,强调趣味和个性表达,让面团在孩子手中幻化成他们心中的英雄。
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侯瑞菊认为,面对篆刻的“高门槛”,她将体验重点放在感受石质和基础刀法上。“选寓意吉祥的简单单字或肖形印,用贺兰石的天然纹理做文章,让居民先体验‘刻’的乐趣和石头的温润,理解‘金石永固’的文化意象,而非追求繁复。”
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娜娜的课程则紧扣“积极向上”的主题。“设计带有‘福’‘乐’‘自强’等字样的图案,或者象征美好的花卉、小动物图案。”剪好的作品装入相框,立刻成为一件有温度的文创装饰,“让大家觉得非遗作品可以很美地融入现代家居。”
课程设计核心法则就是“创造性转化”,找到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尤其是不同年龄层兴趣的契合点,降低技术门槛,强化过程体验和即时获得感。
D非遗技艺的源头活水
这个暑假,非遗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默标本,也不仅是遥远乡村的古老回响。它化作掐丝珐琅上流淌的光彩、扎染布里晕开的科学奥秘、面塑中捏出的生动形象、拓片上铭记的红色荣光,真切地走进了社区的广场、活动中心,甚至居民家的案头。
“在社区看到那么多居民,尤其是孩子,愿意静下心来体验这门精细的技艺,非常感动。”王歌说,居民们问铜丝怎么粘得牢、彩砂怎么能不混色,这不仅是学技术,更是对器物之美的感知。根植社区,技艺才有源头活水。
国家级非遗泥哇呜项目传承人杨达吾德对这股热潮也深有感触,“非遗传承最怕的就是断代。社区活动把娃娃们吸引过来,让他们吹响泥哇呜,听到那古朴的声音从自己手里传出来,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民间器乐口弦代表性传承人安宇歌说,口弦很小,声音却能直抵心灵。在社区教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含片薄簧,奏出简单旋律,看到他们惊奇又开心的样子,就觉得古老的歌谣在续写。非遗的陪伴,是跨越千年的回响,也是面向未来的邀约。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