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生周棠在银川工作的3年间,豆角焖面成了她厨房里的“救场王牌”。每当忙碌的工作日来临,她只需从冰箱里翻出半把豆角、一把挂面,短短十几分钟就能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焖面。酱香浓郁的面条滑入口中,豆角的绵甜与面香在唇齿间交融,就连剩下的汤汁泡米饭都让人食欲大开,总能让她忍不住多吃半碗。
01一锅焖面里的烟火与筋骨
周棠说,豆角焖面最懂打工人的辛苦。加班晚归时,不用忙着洗菜洗碗,菜和主食一锅出,吃完连锅都能少刷一个;周末懒得出门,橱柜里的干面条、冰箱里的冻豆角随便凑凑,就能做出一顿像样的饭。“就像远在老家的母亲,永远在你需要时送上最实在的温暖。”她说。
好的焖面得有“筋骨”。面条不能坨成一团,要根根分明,咬下去带着嚼劲,却又吸足了汤汁的咸香;豆角要焖到软而不烂,荚肉油亮,咬开时豆粒粉糯,连筋络都浸透了味道。周棠最爱挑贴着锅的那层“锅巴”——面条被蒸汽熏得微焦,带着糊香,拌着汤汁嚼起来,比肉还解馋。
周棠说,做焖面讲究“锅气”。铁锅烧得冒烟,菜炒得滋滋响,蒸汽裹着香味从锅盖缝里钻出来,连灶台上的瓷砖都沾着油气。“现在用电锅也能做出八九分像,就是少了点柴火的烟火气。”她笑道。
追溯起来,豆角焖面的根在晋陕豫交界的黄土高原。农耕时代,麦收时节农户们在地头忙得脚不沾地,家里人要做一锅扛饿的饭送去,焖面便是最佳选择——面粉做得面条顶饱,豆角能补充水分,一锅端着走,凉了吃还另有一番筋道。
不同地域的焖面,藏着各自的水土密码。山西人做焖面讲究“宽面厚味”:晋北用手擀宽面,配大同黄酱,多了几分酱香;晋南爱用细圆面,加运城辣油,透着几分泼辣;到了陕北,人们往面里掺土豆粉条,吃起来更绵密;宁夏的焖面则带着西北的豪爽,面条更粗,豆角用本地的油豆角,炖得烂软,还常加羊肉提香。
02羊肉、豆角与面条的完美搭配
周棠最爱吃的是融合了老家做法与银川风味的羊肉焖面。“老家习惯用五花肉,来银川后发现羊肉焖面更对味,西北的羊不膻,油香还特别浓。”每月发工资那天,她总要买2斤宁夏滩羊肋条肉,慢悠悠焖上一锅犒劳自己。
做羊肉焖面时,面条要先用香油拌一拌防黏,“就像给面条穿了层保护膜,焖的时候不容易烂”;羊肉选带骨肋条,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肥瘦相间才香;豆角用银川本地的油豆角,这种豆角肉厚耐焖,掰成五厘米长的段,记得撕掉老筋;再备两个土豆切滚刀块,泡水去淀粉。
做法讲究:铁锅烧至冒烟,倒少许油,油热后下羊肉块中小火煸炒,慢慢逼出肥油,直到肉块微黄、油渣焦香。这时加两勺生抽、一勺老抽,炒至肉块均匀上色,再放葱姜蒜和掰碎的干辣椒炒香。倒入豆角土豆翻炒两分钟,让菜都裹上酱汁。加开水刚没过菜,烧开后把抖散的面条蓬松地铺在菜上,留出蒸汽通道。盖紧锅盖小火焖8分钟,开盖将面条翻面,淋两勺山西老陈醋提鲜,再焖3分钟。最后撒蒜末、淋香油,关火焖1分钟锁住香气。
盛出来的焖面,羊肉油香、豆角清甜、面条筋道完美融合,一口下去,连骨头缝里都浸透着香味。
03吃出食材本味 嚼碎一身疲惫
最近,周棠跟同事学会了素焖面的做法。“同事说她家乡的素焖面,只用一把盐、几滴油,就能把豆角的甜味完全焖出来。”现在,周棠每周三都会吃素焖面”,清爽的焖面配上一瓣生蒜,连肠胃都觉得舒坦。
素焖面虽然备料简单,却暗藏巧思。面条选用全麦面,比白面更有嚼劲,还带着麦香;豆角要用嫩豇豆,清脆爽口,切段时能听见“咔嚓”的脆响;再配上泡发的黄腐竹和黑木耳,腐竹要切成三厘米长的段,泡到软而不烂的程度;黑木耳要撕成小朵,仔细洗净沙粒;西红柿是点睛之笔,去皮切丁后炒出沙,就是天然的“酱汁”。
素焖面的火候比肉版更讲究。铁锅放少许油,油热后爆香葱姜末,立即下西红柿丁,用铲子压着炒至出沙、汤汁变红。接着放入豆角、腐竹、黑木耳翻炒两分钟,加一勺生抽、半勺盐和少许白胡椒粉,炒至所有食材都裹上红色汤汁。加水至食材一半高度,烧开后铺上面条,用筷子在面上扎几个小孔,盖锅盖小火焖五分钟。开盖时小心蒸汽,将面条翻拌均匀,让每根面条都裹上酸甜的西红柿汁,再焖三分钟。最后撒上香菜碎,淋点香油,关火焖半分钟即可。
“素焖面吃的是食材本味。”周棠说,“豆角的清甜、腐竹的豆香、木耳的脆嫩,裹在筋道的面条上,配一瓣山西老蒜,辣得嘴里冒火,却越吃越香。”
在银川的夜里,周棠常常端着一碗焖面站在窗前,望着暮色中的贺兰山轮廓。此刻,嘴里的焖面融合了山西的面香、宁夏的豆角甜,还有她自己琢磨的小技巧。这大概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带着过往的印记,拥抱当下的滋味,慢慢熬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