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当宣布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贺兰山东麓那片广袤的洪积扇戈壁滩上,历经多年保护与治理的陵区风貌与贺兰山共同构成的壮丽遗产景观,闪亮地展现于全世界面前。
自2011年西夏陵正式开启申遗之路算起,这场跨越十余年的环境整治“战役”,其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守护者们的心血,铭刻着人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坚韧的足印。
01荒野中的“昊王坟”
1995年秋天,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周伟还是宁夏工学院(现今宁夏大学文萃学区)的学生。在一次郊游途中,他随同学骑行至西夏陵,眼前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的陵区就是一片荒地。坡地上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土堆,就像小时候玩耍的泥巴。听同学说,这里是‘昊王坟’。”周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面想象着历史中神秘的西夏王朝,一面看着眼前这些残垣断壁和大大小小的土堆,只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慨与苍凉。
早年间的西夏陵,大部分区域处于自然荒废状态,现代建筑与历史遗址交错分布,周围还有农户的庄稼地,输电的电线杆子,农户住房等建筑与陵墓遗址混杂在一起。“那时根本不敢想,这里能成为世界遗产。”
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后,环境整治被列为首要任务。“我们当时确立的原则很明确: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全面复原。”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副局长余全升介绍道,就是要把所有与遗产保护无关的现代元素清除出去,让西夏陵回到它应有的历史风貌中。根据《西夏陵保护规划》和申遗文本要求,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拆除遗产区内所有现代建筑,包括农户住房、临时设施等;二是清理影响景观的基础设施,如高压输电线路、现代路灯、垃圾桶等;三是修复历史环境要素,包括防洪工程、陵域格局、植被景观等。
02“历史环境优先”的理念
最初的整治工作从3、4号陵周边开始。西夏陵区管理处建设规划科科长刘凯宏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先是对3号陵周边进行了集中清理,拆除了23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移除了影响原始景观的路灯、石条椅、垃圾箱,甚至还有一片刚种不久的树林。”
与此同时,还要拔除穿越陵区的高压输电线路。“这些线路总长13千米,涉及250余根电杆,需要协调电力部门、地方政府等多个单位。” 余全升介绍说,“我们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不能破坏遗址,只能一点点小心拆除。” 为了减少对遗址的影响,电杆的移除要事先进行勘察,确保地下没有文物遗存。
这次整治面积达40000余平方米,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后续工作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整治,团队明确了“历史环境优先”的理念,任何现代设施,无论其使用价值如何,只要影响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都必须移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环境整治不仅是为了申遗,更是对历史负责,对文明传承负责。”周伟说,正是这种责任感,支撑着整治团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攻坚历程。
03恢复历史自然景观
在拆除现代建筑的同时,整治团队还对陵区内的农户进行了搬迁。“我们通过友好协商和必要补偿,将遗产区内的农户全部疏解到保护区外安置。” 余全升解释道,“这不仅提升了遗产安全保护水平,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了双赢。” 对于搬迁后的区域,及时进行了生态恢复,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的乡土植物,使遗址区逐渐恢复了历史上的荒漠草原景观。
此外,团队还对陵区内的道路系统进行了整治。“我们拆除了现代水泥路面,恢复了以砂石为主的历史道路形式,并修建遗址区内旅游道路及巡视道路40余公里,既方便了文物保护和管理,又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参观体验。” 余全升说,“这些道路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对遗址的最小影响,尽量避开重要遗迹,路面材料也选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本地砂石。”
04一片土地,涅槃重生
2024年3月,西夏陵申遗进入冲刺阶段。银川市制定了《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银川市工作方案(2024)》,并成立了西夏陵申遗工作专班,下设九个工作组,将申遗的52项主要工作任务分配到各工作组,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此时的环境整治工作也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重点围绕迎接国际专家考察展开,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与之前的整治不同,这一阶段进行的是精细化清理,比如清除遗址区内的杂草、土堆,整理参观路线两侧的环境等。”余全升解释道,为此,相关人员组织了专门的队伍,对每一座帝陵、每一处陪葬墓周边进行细致清理,确保没有任何现代垃圾和杂物。同时还对遗址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了规范,拆除了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座椅等,对保留的设施进行了外观改造,使其与遗址环境相协调。
从2024年3月至2025年8月迎检,每天的会议、各类问题清单、进度汇报……犹如一个个闹铃,勒紧了每个人的神经。与此同时,贺兰山脚下这片土地,也悄然涅槃重生。如今再次踏上西夏陵区,夕阳为贺兰山镀上金边,骆驼刺在风中摇曳。眼前这些古老的遗迹,向人类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史诗。
记者 李尚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