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走进银川规划展示馆 回望历史脉络 展望城市未来 2025年08月15日  吴璇

在银川,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像是一部立体的城市“史书”,又似一座展望未来的“瞭望台”,这便是位于银川市民大厅东侧的银川规划展示馆。当你踏入其中,就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从远古文明的火光初燃,到当代城市发展的蓬勃脉动,再到未来蓝图的徐徐铺展,每一步都是惊喜与震撼。

文明溯源:从悠远时光走来的城市根脉

走进银川规划展示馆一楼的综合概览厅,“文明初曙”的展板瞬间将人拉回远古。水洞沟遗址作为宁夏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见证,三万年前的古老遗存,出土的砍头器、刮削器等石器,诉说着先民的生存智慧。那些石核上的剥片痕迹,仿佛是时光镌刻的密码,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蹒跚起步时的模样。

沿着历史脉络前行,先秦时期宁夏为戎族游牧之地,秦汉的郡县制在这里留下行政建制的最初印记,秦昭襄王修筑的古老长城,成为宁夏大地上最早的“城市边界”符号。隋唐时灵州、原州的行政中心地位,见证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昭武九姓”等民族融合的故事,为城市发展注入多元基因。宋夏时期,兴庆府(今银川)成为西夏政权都城,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城市格局在历史风云中悄然重塑。元代时“宁夏”地域名称诞生,行省制度的推行,奠定了这片土地行政规划的新基础。明代“九边重镇”的军事战略地位,让宁夏成为中原的“锁钥”,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深刻影响着城市功能布局。

在这些历史展陈中,老照片、古地图、实物模型相互交织。凝视隋唐建筑的复原图,感受古城市井的繁华;看着明代宁夏镇的地图,遥想当年戍边将士的身影。银川规划展示馆以细腻的笔触,梳理出城市文明的根脉,让我们明白,今日银川的规划与发展,是站在数千年历史积淀之上的奋进。

当代脉动: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历史展厅走出,便踏入当代城市发展的展示空间,这里满是银川奋进的足迹。

二楼的银川专展厅,全域银川建设紧紧围绕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目标,秉持人本、生态理念,依循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功能布局、推进协同发展,奋力打造西北及黄河“几”字弯都市圈重要中心城市。

灵武市的介绍展现出县域发展的活力。作为宁夏中部经济核心区的重要节点,煤电化基地、羊绒产业基地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产业规划的力量。那些整齐的厂房、忙碌的生产线照片背后,是城市产业布局的精心谋划,“唐韵、绒都、枣乡”的城市特色打造,见证着对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思考。

“房地产及住房保障”板块,记录着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从保障性住房的逐步推广,到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人均住房面积的提升,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接力。看着那些新建小区的效果图、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场的照片,能真切感受到城市对“住有所居”的承诺,这是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

“城市建设管理”展区,更是亮点纷呈。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工程的推进,让银川的颜值与品质双提升。典农河的整治、阅海湾生态水系的打造,使城市有了灵动的水韵;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的建设,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未来展望:科学规划绘就美好蓝图

银川规划展示馆的魅力,不仅在于回溯历史、呈现当下,更在于以科学规划勾勒未来蓝图。在展厅的前言部分,“多规合一”的理念被强调,这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银川正朝着“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在空间规划展示区,能看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细致谋划。产业园区的规划,强调着集群发展与创新驱动,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引擎;交通规划中,轨道交通、快速路网的蓝图,将重塑城市的通勤效率与空间格局,让“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都市圈”从概念走向现实;生态规划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发展的坚实底色,湿地保护、绿道建设,将为市民打造更多休闲好去处,也为城市增添生态魅力。

“村镇建设”板块,展现着城乡融合的未来愿景,传递出乡村振兴的决心。产业导入、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让乡村成为与城市互补共荣的有机整体,成就城乡美美与共的美好图景。

而在互动体验区,各类规划模型、VR演示,让市民可以直观感受未来城市的模样。参与项目、建言献策,规划展示馆成为连接政府、专家与市民的桥梁,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城市未来的“设计师”。这种开放的规划理念,让我们坚信,银川的未来蓝图,是汇聚众人智慧、贴合城市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指引。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