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警惕孩子身边的隐形糖 2025年08月20日  王敏

在食品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糖分已经以各种隐蔽形式渗透进孩子们的日常饮食中。许多家长虽然知道棒棒糖、奶茶等含糖食品的危害,却对那些藏在“健康”包装下的隐形糖知之甚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高级营养治疗管理师夏雨菡指出:“现代儿童的糖摄入问题远比家长想象的情况要严重,许多看似健康的食品实际含糖量惊人。这些‘隐形糖’如同潜伏的健康杀手,长期过量摄入不仅会导致儿童肥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代谢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

1

注意“隐形糖”的伪装

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让人眼花缭乱。夏雨菡提醒家长,要特别警惕那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高糖食品。“现代食品工业常使用多种不同的名称来标注糖分,如果葡萄糖浆、麦芽糖浆、浓缩果汁、蜂蜜等,这些都可能让家长在查看配料表时产生困惑。”

某些乳制品,可能藏着“甜蜜陷阱”。比如某品牌儿童成长牛奶,每盒含糖量相当于4块方糖;而一款畅销的益生菌酸奶饮品,含糖量甚至超过碳酸饮料。夏雨菡解释道:“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营养强化’乳制品时,往往只关注钙和维生素的添加,却忽略了其中可能含有的大量添加糖。”

一些谷物类食品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藏糖大户”。比如某些水果味麦片的含糖量高达40%。一位8岁男孩因长期早餐食用高糖麦片配合果汁,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番茄酱、沙拉酱等调味品每100克可能含有20~30克糖,这些隐形糖源往往易被家长忽视。

饮料界的糖分伪装更为复杂。除了显而易见的碳酸饮料,某些运动饮料、维生素水、凉茶饮料都可能含有与可乐相当的糖分。一位初中女生因长期饮用某品牌“维生素功能饮料”导致龋齿多发。夏雨菡强调:“液体糖分尤其危险,因为它们绕过正常的饱腹感机制,容易在短时间内摄入过量。”

2

“隐形糖”的甜蜜陷阱

“隐形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可能远比大多数家长认识到的更大。夏雨菡指出:“糖分过量摄入不是简单的‘会发胖’问题,而是从代谢、免疫到神经发育的多系统威胁。”

高糖饮食对儿童代谢系统的损害最为直接。一个11岁男孩因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体检时空腹血糖已达糖尿病前期水平,令家长震惊不已。夏雨菡解释:“儿童代谢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持续高糖摄入会加速胰岛功能衰退。”更令人担忧的是,过量糖分还会干扰生长激素分泌,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一位9岁女孩因长期高糖饮食导致骨龄超前,医生预测其成年身高可能不理想。

在长期高糖饮食下,儿童的口腔健康同样遭受冲击。一个7岁孩子因夜间频繁饮用甜牛奶导致“奶瓶龋”,不得不接受全麻下多颗牙齿治疗。“龋齿只是冰山一角,长期高糖饮食会改变口腔菌群平衡,增加全身炎症水平。”夏雨菡说。

也有研究发现,长期高果糖饮食可能会让儿童的大脑迟钝、记忆能力下降。

3

家庭控糖有妙招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控制糖分摄入,提防生活中的“隐形糖”呢?夏雨菡建议从读懂食品标签开始。“配料表中,若白砂糖、果葡萄糖浆等排在前面,说明含糖量较高;营养成分表中,每100克含糖超过15克就属于高糖食品。”

家庭饮食环境的改变对于帮助孩子控糖同样重要。夏雨菡提出“三不三要”原则:“不囤积高糖零食,不将甜食作为奖励,不提供含糖饮料;要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选择,要建立规律的进餐习惯,全家成员要共同遵守健康饮食规则。”在一个成功案例中,某个家庭通过用水果盘替代糖果罐,三个月后孩子对甜味的依赖明显降低。

烹饪方式的革新能大幅减少糖分摄入。夏雨菡建议用天然甜味食材如红枣、枸杞替代部分添加糖,利用香料如肉桂增强甜味感知。她指导一位家长用香蕉泥替代砂糖制作全麦松饼,既满足了孩子口味又减少了添加糖,获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外出就餐和社交场合,夏雨菡建议:“在餐厅点餐时可要求酱料分开提供;选择水果而非甜品作为餐后食物;聚会时自带健康零食。”

渐进式减糖法更适合儿童,突然严格禁糖往往适得其反。一个渐进减糖的成功案例显示,经过6个月调整,孩子对甜味的敏感度提高,原本喜欢的食品现在觉得“太甜”。

给家长的温馨控糖小贴士

学会“慧眼识糖”

购物时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

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5g/100ml(g)的饮品和食品;

注意“无蔗糖”≠“无糖”,可能含有其他糖类。

厨房小妙招

用香蕉泥、苹果泥替代烘焙中的糖;

自制无糖酸奶搭配新鲜水果粒;

煮粥时用红枣、桂圆代替糖。

饮品改造计划

将果汁按1:3比例逐步稀释,最终过渡到让孩子喝白开水;

自制水果浸泡水(柠檬+薄荷/草莓+黄瓜);

购买小容量包装,避免大瓶含糖饮料;

用牛奶、无糖豆浆替代甜味早餐奶。

零食替换方案

把糖果罐换成色彩丰富的水果拼盘;

选择原味坚果代替糖渍坚果;

用烤紫菜、奶酪条等零食转移孩子对甜食的渴望。

外出就餐小技巧

点餐时要求酱料单独放置,自主控制用量;

选择清汤/白灼做法代替红烧、糖醋;

随身携带健康零食,避免饥饿时被动选择高糖食品;

分享甜点时,每人浅尝即止。

建立健康习惯

固定三餐时间,避免因过度饥饿而嗜甜;

饭后及时刷牙,减少口腔内糖分残留;

把运动作为“奖励”而非甜食;

全家共同执行,避免“双重标准”。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