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钰(宁夏银川)
楼上传来并不娴熟的琴音,断断续续的,大概是个初学的孩子在练琴。看时间午后三四点,对于练琴的人来说,选择这个时间不算错,午睡起来动动手挺好的,而且是工作日,不是休息日,不怕影响谁。
我因为暑期休假,每天便都能在下午三四点间听到这生涩的琴声。
听得出,练习没有进展,时断时续,并不连贯,而且没练多久就草草结束了。如果是孩子在弹琴,应该缺了家长的监督。也难怪,在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下,有几个孩子能自觉自愿地练习一门技能呢。
可能由于自己童年时期的某种缺失,我常常会羡慕现在的孩子,羡慕他们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更羡慕他们生在这个多元并存的时代。我一直相信,只要学有所长,就一定能找到发挥才华的平台,即使不能,至少可以自洽地达观地生活,少些迷茫和彷徨,人生路自然走得顺畅些,因此,我也常常替那些不珍惜学习机会的孩子着急。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对他们来说是苍白的说教,“技多不压身”的经验之谈,同样苍白无力,因为孩子缺少体会。对他们而言学习更多是家长强加的负担,还不是发自内心的需求或渴望,然而等懂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时候,往往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郎。
人生就是这样尴尬,懵懂与懂得好似跷跷板的两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因此古人早有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只因,逝水年华不可追。
如果让我变回那个弹琴的少年,我一定会苦练技能,不为别的,只为拥有一颗感受旋律的心。将来的某一天有机会坐在琴架前,一首美妙的旋律从指尖流出,陶醉了自己惊艳了时光,我的孩子张大嘴巴瞪大眼睛,吃惊地说:妈妈在弹琴!看,是妈妈!
那一刻,我想我是幸福的。